2023年10月10日

史海钩沉

魁伟其体,英敏其资

——举人陈之谟传略

陈扬桂

乾隆二十年(1755)四月三十日亥时,陈之谟出生于邵阳县新宁三都托里村(今属隆回县滩头镇)一个贫寒农家。

陈之谟谱名陈天显,其班辈属周旺铺陈氏“仁义本天德,历代善名扬”中的天字辈。“之谟”是他后来做官刻在印章上的名字。他还有两个号,一号“肇烈”,二号“余轩”。

在家中四个男孩中,他虽是长子,父亲陈本导也无钱送他念书。一天,他来到祠堂周围捡狗屎,听到里面书声琅琅,便趴在窗户上听教课的陈德和先生讲课。听着听着,他对读书着迷了,竟然把捡狗屎的事情忘记得一干二净了。为了做事读书两不误,陈之谟主动向父亲要求承担放牛的任务。从此,他把牛牵到祠堂前面的沙洲上或者后面的山上去放,可以一边放牛,一边偷听祠堂里面的讲课了。由于他天资聪明,祠堂里面的读书郎还没有背熟的书,还没有弄懂的问题,他却能背能懂了。当陈德和先生提问,整个课堂上没有人能回答出来时,他在外面有时会不自觉地回答。陈德和先生听到外面的回答声,感到很惊讶,走出祠堂,看到趴在窗户上的放牛娃时,心里顿生爱怜之意,问道:“你这么会读书,为什么不来上学呢?”陈之谟说:“我家里穷,没钱送我读书。”先生便登门说服本导,称之谟娘帮学堂的先生做一顿午饭,就可以让孩子进祠堂免费念书。本导见先生说得恳切,自家孩子又这么爱读书,便答应送长子之谟上学。后来,他的另外三个儿子,还是选择去学手艺、做小贩糊口养家。

陈之谟进祠堂念书后,中午同学们都回家吃饭,他也回了家,但很快就又回到祠堂自习了。陈德和先生跟踪发现,他并没有回家吃饭,而是在沙洲上的大石头背面坐一会,就回祠堂了。先生可怜他,留他一块吃饭。先生的关心,激发他更加勤奋用功,学业长进也更快了。但由于家中不时还有农活要做,他的学习也只能时断时续。所以,直到35岁才考上秀才,38岁才成为由公家提供膳食的生员。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后,陈之谟学习更专注,才两年时间,他就考上了乾隆乙卯年的举人。陈之谟中举后,可以免交皇粮国税了,也有资格立桅子、竖旗杆了。他感念陈德和先生对他的恩德,除了自己立了两个桅子,还给先生立了两个桅子。

嘉庆十七年(1812),陈之谟被选授为常德府武陵县教谕,不久补任岳州府教授。后来,他又被朝廷委任为知县,但他没有去赴任,而是专心致志主持教职十八个春秋。道光庚寅(1830),已经76岁高龄的陈之谟解组荣归。回乡后不久,于当年重阳节后去世。《陈氏四修族谱》称赞陈之谟道:“魁伟其体,英敏其资;摇岳之笔,涌泉之思。芹采再度,桂折一枝;品正学正,经师人师。膠庠振铎,多士心仪;鹤筹无算,古稀有奇。”

陈之谟文思敏捷,才华出众,据说写有不少文稿,但付梓的不多,手稿散佚一空。现在,只能在一些族谱中看到他的文章。比如,在《刘氏族谱》中,有一篇写于嘉庆二十五年孟秋,署名“陈之谟”的序言。另据《贵州文化遗产》2017年第3期报道,在贵州黔西南州博物馆馆藏了一部乾隆《陈氏重修族谱》,该族谱《阙疑总记》《叙四》《末叙》后均钤有3厘米见方的篆字印章,一为白文的“陈之谟印”,一为朱文的“余轩”。

对陈之谟,民间传闻很多。有的说他中举人后当过侍读学士;也有人说,他家里拿不出赶考的盘缠,在考举人之前,替别人代考过两次,也都考中了。

陈之谟虽然任职县教谕、府教授,但未积攒家财。他的三个儿子均未读多少书,未曾获取功名。

(陈扬桂,湖南省作协会员)

--> 2023-10-10 陈扬桂 ——举人陈之谟传略 史海钩沉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52002.html 1 魁伟其体,英敏其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