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回县黄皮岭声名远播,《清实录》中就有记载。此地古代“有坳必有亭,有界必有亭”,最著名的是“佑善亭”。
“吾乡黄皮岭,距膝头坳十五里许,为郡城西北通衢,而土地界横截其中,菁深林密,山径险阻,行旅视为畏途。”光绪甲辰(1904),黄皮岭欧阳氏、张氏两大姓氏商议在土地界修建茶亭,秋季付诸行动。大家推举张以成为头首,捐钱施田出力。张君招工备料,殚精竭虑;工匠运斤成风,疏泉凿石。经过大家的努力,1905年茶亭落成,命名为“佑善亭”。
茶亭坐西朝东,有两扇石拱门,掩映在青山翠竹间。东边的青石门口有一眼井,泉水清冽。亭内供奉关公,两侧有长木凳,可容纳20多人。石门两边刻有两副对联,一联为:“莫愁前路无知己;须识于斯仰圣人。”此圣人指民间尊称的关圣帝,人们敬仰他的人格,崇拜他的忠、义、仁、勇精神。一联为:“泉水长流能止渴;石门少住便为佳。”亭中过道边竖有一块石碑,欧阳保邦、欧阳玉贵、欧阳日新等百余捐款人名刻于其上。宣统元年(1909)春,乡人欧阳兆仑撰写《修亭碑记》,记载了这一盛举,刻石勒功。
茶亭建成后,成了乡民出行的驿站。佑善亭雇请守亭人,在炎热的夏天煮茶,在寒冷天烧开水,让过客消暑和御寒,下雪天烧柴火让大家取暖。久而久之,茶亭渐渐地成为南来北往的过客结交朋友、交流感情、互通信息的一个场所,成为乡民解除旅途疲惫的温馨港湾。
之后,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佑善亭日趋寂寞。她孤零零地立在土地界,由于没人维护,屋瓦寥落,墙体斑驳,逐渐变成了一座危房。
近年来,黄皮岭人重新修缮佑善亭,古老的茶亭焕发新机。土地界伫立的佑善亭,不管风吹雨打,寒来暑往,她依然傍着青山,静静地延续着这生生不息的佑善精神。
(易立军,中国屈原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