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洞景区白水古院正前方,棠溪之畔,田田荷叶之中矗立着一座古亭——清风亭,沿溪一字排着两座长廊,即暖照廊和廉溪廊。这里就是廉政广场所在了。
作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白水洞的风景无疑是美的。如果说青山是它魁伟的躯干,岩石是它坚强的骨骼,清溪是它流淌的血液,瀑水是它闪动的眸光,那么,我认为,白水古院和这个廉政广场就是它高洁的灵魂所在了。
白水古院的第二代主人李维翰,历署临江、南康知府以及淮扬海兵备道,诰授资政大夫。他曾因慕老莱子而“孝思感发”,筑“慕莱堂”以孝亲,又能“修吏治”而“慰邦人之望”,得到湘军名将郭嵩焘的大力推崇。这种忠孝清廉之风,与白水峡谷的奇山异水相表里,共同构成了白水洞独特的清廉文化。
现在,地方政府在古院前修建清廉广场,种得数亩芙蕖,筑有一亭两廊,将清廉文化发扬光大,可谓神来之笔。
在白水古院的抢救性修复和清廉广场的筹建时期,我曾多次与县内的文化名人来这儿,但那时关注的大都是一些细节,而没有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清溪白水。今天,趁着单位来白水洞廉政教育基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机会,我得以静静地领悟这山这水这里的人所释放的“清廉味”。
清廉广场,弥望的是摇风碧玉,拂面的是怡神清气。徜徉在这里,伴着缕缕荷香,听着泠泠溪韵,心,似乎一下子沉入太古时代,澄净到极致。
在清风亭小坐片刻,看碧荷飐水,听鸟语穿云;远望白水古院后山,青松长矗,翠竹满坡。此情此景,与亭上所悬谢卫民所撰楹联“品如修竹长存节;心似清莲不染尘”极相契合,不由人不佩服撰联者体悟之切。
清风亭对面,立一石,其面光洁如镜,右上题“镜石”二篆字。“镜石”本白水洞十二景之一,可谓“如琢如磨崖畔石;亦真亦幻镜中花”。立镜石于此,是希望站在镜前的人,既凭石以正衣冠,更藉古院古人而思清廉吧?
暖照廊和廉溪廊沿棠溪而建,长达数百米。说是廊,除了两头各一小间有顶,中间部分却上无顶下无槛,两排数十根立柱顶上用木头横竖相连而成。然上有藤蔓摇缀,旁有高树阴翳,漫步廊中,却也惬意可心。
暖照廊头第一联为邹宗德撰、李炯峰书,曰:“清如峡谷溪中水;廉是荷塘岸上风。”
长廊每间隔一立柱挂一楹联。我一边走,一边欣赏着这些楹联,如邹宗德撰、曾伟子书的“白水一溪堪濯俗;清风盈谷最宜人”,鲁晓川撰书的“隐谷出山无改白;经天行地永流清”。可见,说白水古院和清廉广场是白水洞的灵魂所在,并非妄言。联家们正是抓住这一实质立意。这里的一山一水,一竹一松,出水芙蓉,盈耳清风,无不是清廉的象征,无不用它们万古不变的清廉内蕴昭示人们,唯有清廉,方能不朽。
暖照廊的尾端,是夏亦中撰、李炯峰书的楹联:“清水白云,知足心常惬;寡名薄利,唯廉品自高。”它化用清人纪晓岚联,却因“廉”一字,让这里的水比别处更清,云比别处更白。
廉溪廊迎面第一联是周玉清撰、龙开胜书,云:“君子之交宜白水;政坛之道敬青天。”这一溪白水,诚不简单。
廊中所悬对联,多是前人名联,如魏源的“读古人书求修身道;友天下士谋救时方”,蔡锷的“淡泊明志;夙夜在公”,戴远山的“诗堪入画方称妙;官到能贫乃是清”等。这些联,都是极妙官箴,官场诸君如能置诸座右,时时品读,定可少吃很多后悔药。
长廊楹联皆名家手书,字美意丰,目不暇接。我缓缓地行,细细地品,不知不觉,已是太阳偏西。太阳的光辉洒在潺潺的棠溪中,激起金色的涟漪。我在溪边阴凉处小憩。习习凉风拂过草丛,直扑脸颊;细碎的阳光穿过树隙,洒在身上,人仿佛进入了一个真如世界。
良久,我回过神来,走上马路。旅游大巴和景区观光车不时从身边驶过,没有人在此下车。廉政广场一如太古般清静……
(钟九胜,新邵县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