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有桂香,有归雁,有中秋节,真好。
“农家终岁劳,至此愿稍偿。”中秋时节,辛劳的庄稼人终于可以静静地坐下来,看着满仓新打的稻谷,闻着稻米清香,好好品尝一下丰收的喜悦。那时,没有五花八门的月饼,我们就用自家收的小麦换两斤面条,从小湖里捞几个菱角,从树上摘几个橘子,从菜地搬几个南瓜回家。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围在一起,热热闹闹的,生活简单粗糙,却觉得特别快乐。
临近中秋时,村子里卖吃食的小贩突然多起来。换面条的,卖米糖的,吆喝声在院子里回荡。一斤麦子可以换八两面条,面条带着一点淡淡的灰。烧一大锅水,等水噗噗翻滚了,把面条一把一把往水里丢。等面条打几个滚,用笊篱捞起,放进一个大瓷碗里,撒上碧绿的葱花、炒香的红辣椒,条件好的,放个煎得金黄的鸡蛋。不要说吃,光是看上一眼,那五颜六色的样子,闻闻那个香味,别说多诱人了。一碗普通的农家面,是节日里最奢侈的食物,吃得一家人满口生香,心满意足。面条的香味,醉了一个村庄,芬芳了中秋的夜色。
中秋节的晚上,我们没月饼可吃,母亲就把大南瓜蒸熟,调点面粉,做成金黄酥脆的南瓜饼。那味道,是现在超市售卖的月饼无法代替的。月亮出来了,我们一家人坐在屋前的桂树下。母亲用南瓜饼代替月饼摆在桌上,再摆上菱角和茶。母亲对着月亮拜了三拜,喃喃自语说了几句后,开始正式过中秋节了。饥肠辘辘的我们围着一盆菱角吃得津津有味。菱角可生吃,也可煮着吃,肉粉粉的、嫩嫩的,带着淡淡的甜味。弟弟吃得太性急了,一个还在嘴里嚼就去掰另一个,不小心被菱角划伤了手,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吃菱角的兴趣和速度。吃饱了的我们,靠着桂树,看着圆月,胡思乱想。
母亲一刻也没闲着,一边缝补我们的破衣烂衫,一边教我们唱童谣。唱不了几句,就听到弟弟的鼾声。哎,真是的,除了吃,没有什么能吸引他。
那年月,非常流行送中秋。外嫁的女儿要回娘家给父母送节,没有月饼可送,也没有多少钱可拿,就提个小竹篮,里面放两筒手工面,放包白雪糖,放斤肉。家里有水果的,从树上摘几个果子,用一块干净的毛巾盖着,兴冲冲地去送节了。回娘家的女人,心里格外高兴,脚步格外轻快。这一天,母亲心里却很难受,她回不了娘家,她没有娘家,她自小父母双亡。外公外婆虽然离世很久了,可每当节日,母亲心里就泛起悲伤的浪花。
“一壶好茶一壶月,只愿月圆勿再缺。”多少个中秋过去了,童年的快乐却再也无法寻觅。
(李云娥,邵阳县人,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