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08日

梦想从这里起航

易江波

1974年秋,我从武冈一中初中毕业后来到湖南省重点中学——武冈二中念高中。这里风景优美,古树参天,鸟语花香;这里有肃穆的中山堂、葱郁的松树山、威严的红楼钟声、闻名遐迩的法相岩。这里还有我尊敬的老师,如英语老师杨钺、语文老师程谦、物理老师沈生福、数学老师钟介渠、政治老师易多英……他们都是名副其实的学者。

令我印象最深的要数杨钺和沈生福两位老师。杨钺老师是一个十分严肃的人,平时很难开笑脸,但对学生很关心。记得第一学期开学不久,他下课后找到我,说:“小易,我听说你在武冈一中英语成绩很好……来到二中后英语要更上一层楼。”我点了点头。接着他又说了许多鼓励的话,我很是感动。沈生福老师脸上时常挂着笑容,说话风趣而幽默。也许是我喜欢物理实验课的缘故,与他接触较多,常常找他请教或到他的实验室做实验,时间久了我便对他产生了一种崇敬之情。记得那次学习左手螺旋定则,他开讲前要找学生回答问题,看大家是否对本章节进行过预习。突然,沈老师喊我的名字,要我站起来讲左手螺旋定则这一章节的大致内容和学习它的目的与意义。还好,这一章节我预习了两次,对其内容很感兴趣,于是我按要求迅速进行了回答。他听完很高兴,当场表扬我有预习课本的好习惯。后来,在沈老师的指导下,我做了一个小型发电机,至今记忆犹新。

在二中幽静的学习环境里,我们不但学习书本知识,还学工学农,翻砂做模型,种菜养猪,既学到了知识,又炼红了思想。

最为值得一提的是,我的文学梦想也在这里起航。1974年秋高中第一学期开学时,父亲对我说:“你现在读高中了,你又那么喜欢文学,除了努力学习课本知识外,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也要有个初步设想。”我说将来想当作家。我深知父亲在大学学的是中文,我的回答正合他意。开学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隔壁班的周飞跃同学,由于我俩都喜爱文学,都有当作家的想法,于是就成了文友,经常抽空在一起谈文学,也谈创作心得与体会。他喜欢写诗歌,对现代诗情有独钟,而我喜欢写小说、剧本和对一些感兴趣的文艺作品不知天高地厚地进行评论,偶尔也写旧体诗,雅兴来了亦填词。这样,我们就成了文学知音,也相互激励去实现文学梦想。

记得有一天下午上自习,我们相约去了校门外的法相岩山坡上,探讨《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和余永泽这两个人物的塑造及对话艺术,因观点不同而争得面红耳赤。还有1975年中秋后的一个晚上,我俩都睡不着,跑出来坐在大操坪中央,面朝松树山,兴致勃勃大谈诗歌,聊得最多的是徐志摩的诗,我们都特别喜欢那首《再别康桥》。在谈了读后感之后,仰望圆月,心潮澎湃,飞跃兄当即吟了一首短诗。

如果说对文学梦的追求在初中阶段算是萌芽,那么到了高中阶段则有了明晰的概念和方向。从初一开始每每利用寒暑假看书练笔,好在父母大力支持,要书要纸笔随时购买。同时我也在县图书馆办了借书证,借书阅读,扩大眼界,增长知识。说到练笔,便是写一些记叙文和诗歌之类,也练习写剧本,如将鲁迅先生的《祥林嫂》改成歌剧,将《野火春风斗古城》改成话剧,将黄梅戏《天仙配》改成越剧……尽管语言很幼稚,人物塑造也很欠缺,但毕竟练了笔啊。

1976年9月,高中毕业的我下乡插队到武冈龙田公社和平大队,还随武冈“三系杂交水稻育种队”赴海南岛制种,后来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回到地方工作后,又爱上了摄影这门艺术,先是拜师学艺,尔后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潜心创作。有耕耘就有收获,我的摄影作品不断在《邵阳日报》和省级、国家级报刊上发表。四十年来,我获省级以上摄影比赛奖30余次,发表艺术摄影作品1300余幅,2014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2020年出版摄影作品珍藏集《眷恋》。2007年至2015年是我小小说、散文创作的高峰期,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小小说156篇、散文106篇、诗词70余首。2016年,我的小说集《峒路》出版。2017年,我加入湖南省作家协会,2022年加入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我现在虽已退休,但始终提醒自己牢记初心,不忘在母校读书时起航的文学梦想,为人民而歌,为祖国而颂。

(易江波,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 2023-10-08 易江波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51927.html 1 梦想从这里起航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