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9日

数字化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姜 敏

当前,随着数字化在全社会的广泛应用,对各行各业都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对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对大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国家繁荣稳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要依托新媒体拓展培育路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可利用网络新媒体,克服时空的限制,拓宽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渠道。学校教学管理、学生工作等相关部门可将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日常培育内容纳入在线网络学习,并实行学分管理,纳入整体教学范畴,定期开展教育测评、督导、评价等工作。与此同时,各二级教学机构的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通过QQ、微信等网络渠道,时常保持与学生的课外交流,对不同民族学生在族际交往过程中的动态及时掌握。

要利用新技术创新培育内容。开发关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相关专题网站、微信公众号、论坛或校园App等,并及时上传和更新相关教育内容,引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数字化平台上积极互动,用心交流,形成良好的培育氛围。针对网络媒体传播范围广、传播形式多样、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制作发布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音视频作品,使用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简单直观的方式,通过网络媒体进行传播,如制作学生主讲的相关主题的微视频、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专题教育片等,以图文并茂、影音双全的生动形式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内容要聚焦民族地区的巨大发展成就、少数民族群众的当代生活风貌,尤其要突出维护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发展的榜样人物及其事迹。引导各民族学生在轻松学习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科学认知。还要坚持扎根本地,有效发掘邵阳乃至湖南省、西南地区的民族特色文化并进行数字化呈现,推动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交融。

要掌握新平台打造培育载体。发挥融媒体网络平台的作用是数字化时代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根据数字化时代的特点,打造“互联网+民族团结”平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提供新载体,是当前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当代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当前任何单一媒介的传播能力都难以对信息形成有效传递,未来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就是多种不同媒介间的交叉协同。因此,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矩阵作用,依托“三微一端”(即微信、微博、微视频与新闻客户端)等网络平台,运用数字化技术,让民族团结进步的理念深入学生心中。此外,除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信息输出外,还要准确掌握信息反馈,积极鼓励和引导线上线下的互动行为,打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线上线下双通道。还要利用融媒体引导舆论方向,对国内外反华敌对势力在网络肆意发布虚假信息以及极端言论、利用互联网企图分裂中国和遏制中国发展的行径进行坚决抵制。

(作者系邵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 2023-09-29 姜 敏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51847.html 1 数字化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