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9日

民族团结的哲学意义

刘 焱

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原创性贡献。民族团结具有历史沉淀和现实依据,更具有其哲学意义。民族团结在哲学意义上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民族团结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只有民族团结,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美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抛弃狭隘的大汉族意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民族理论的一脉相承。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是家庭成员与大家庭的关系,是大河有水小河满的关系。只有各个民族更好地融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之中,才能实现各个民族的共同进步。

民族团结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只有民族团结,中华民族才能在不断动荡的国际局势中站稳脚跟。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中国的疆域、中国的历史、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单位的你来我去,我来你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自古而然……它既是多民族的多元发展,又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体发展,两者相辅相成。我们必须抛弃“狭隘的少数民族主义”和“大汉族主义”,构建一个和谐、平等、团结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民族团结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反映各民族的迫切愿望,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核心价值观。显然,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它是合乎客观规律的。现实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在很多方面都是民族矛盾得不到解决之后的具体体现。中华民族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如果谁以“民族性”为主体破坏民族团结,谁就是历史的罪人。我国宪法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因此,我们既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又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历史经验表明,只有民族团结,中华民族才能生生不息,如果民族“内讧”,则可能是分崩离析。西晋的“八王之乱”就是一个鲜活的民族分崩离析的例子。如果“淝水之战”失败,汉族人可能灭亡。近代以来,西方认为中国也如奥匈帝国等多民族国家一样,会成为一盘散沙,分裂成无数的单一民族国家。但是他们的预言失败了。即使后来的日军侵华,伟大、团结的中华民族以巨大的牺牲同仇敌忾、共御外侮,不仅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得以空前光大,而且让我们各民族团结一致,走上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征程。

(作者单位:邵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23-09-29 刘 焱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51845.html 1 民族团结的哲学意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