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漫步在双清大地,远山近水和绿野垄亩层层叠叠,乡村产业错落有致、布局有序,火热的乡间劳动场景溢满田野,黛瓦白墙,排排村舍,到处可见美景宜人、瓜果飘香,犹如一幅欣欣向荣的新画卷。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讲好乡村振兴“双清故事”?党的二十大以来,双清区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重点,以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立足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交出满意答卷。近日,双清区2022年乡村振兴工作被省委、省政府综合评定为“好”等次。
党建引领,催开乡村振兴之花
乡村要振兴,党的领导是“定盘星”。双清区坚持党建引领奋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压实主体责任,突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民生工程,着力在巩固、拓展、衔接上下功夫、见实效。该区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优势,实现处级干部联村帮扶、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四个全覆盖”,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力量,唱响乡村振兴“奋进曲”。
该区共有乡村振兴任务乡镇(街道、片区)7个、村37个,其中3个省级重点帮扶村、6个省级示范创建村。全区现有脱贫人口1741户5167人,有监测对象95户232人。
近年来,双清区践行“党建引领、精准服务”理念,推进区域内“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后盾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抓结对帮扶、驻村工作队抓一线推进、驻点村党员干部抓作风提升”服务体系建设。为加大帮扶力度,该区全面推行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五个到户”工作制度,合并实行“1名处级领导+1名科级以下干部”对口帮扶监测户机制,一月一走访,及时帮助监测对象解决实际困难。
按照“村到组、组到户”三级网格化管理模式,该区抓实农村党建网格化管理,发挥党员在网格管理中的带头示范作用,推进基层治理由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变,持续推进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把为民服务中心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阵地,将村(社区)服务中心打造成集党务、政务、商务、公共文化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村民中心”,让村民办事不出村,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
创新“乡镇党校+”模式。该区率先打造11个家门口党校,聘请本地龙头企业经营者、致富带头人担任党校教师,在新渡、两塘等村的蔬菜基地设立蔬菜种植现场教学点。目前,已建成73个教学示范点,累计为村民现场解答发展问题120余次。
突出特色,育出产业致富之果
“现在村子变美了,游客也多了,我经营的农家乐生意也一天比一天火爆。”谈起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双清区火车站乡莲荷村花果山农家乐经营者蒋兆霖高兴得合不拢嘴。
据悉,莲荷村现有花卉苗木基地100余公顷、精品水果基地40余公顷。该村结合全域旅游发展,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引导农户流转闲置农房,采取租赁、参股等形式与乡村旅游企业合作发展起休闲农庄、乡村民宿和农家乐20余家。2022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40万元。
“小果子”成就“大产业”。眼下,渡头桥镇两塘村的40余公顷无花果迎来丰收。作为双清区最大的无花果采摘基地,该村的无花果基地目前主要以大棚采摘为主,年产果量在30万公斤左右,年综合销售额达到400万元以上,带动村里30余户农户种植无花果,解决闲散劳动力就业80余人。
产业选对头,致富有奔头。一直以来,双清区将农业现代化和“三农”工作、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让群众吃上“产业饭”,走上致富路。
按照“因地制宜、依托资源、突出特色、连片开发”要求,该区流转土地约906公顷,积极培育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现代规模经营主体,先后建成蔬菜、花卉苗木、无花果、草莓等专业村20余个,初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格局。目前,全区各类特色农业基地规模达1000公顷,年产值达2.25亿元,农民来自特色产业的收入人均达8500余元。
建立完善“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该区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带动机制,龙头企业、基地和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利益共同体。目前,已有10家企业与农户建立联结机制,辐射农户2205户,帮助556名困难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所有脱贫户(监测户)均已与企业签订帮扶协议。
依托“一村一品”和特色种植养殖,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确保有劳动能力且有意愿的脱贫户至少有一人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该区通过适当给予产业奖补,鼓励发展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累计建立各类合作社29家,会员达3000余人,辐射带动农户8000余户。
多措并举, 打造美丽宜居之所
“以前村里的道路不好,环境脏乱差。现在,村里到处都修了通组路,还建起了广场,出门方便了,环境也漂亮了。”带着孩子在渡头桥镇姚喆村的小广场游玩的村民李秀红感慨道。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重点。一直以来,双清区以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为抓手,围绕村庄清洁行动、农村“厕所革命”、文明创建等重点任务,多措并举、精准发力,下足“绣花功夫”,扮靓人居环境。
开展“三清一治一改”村庄清洁专项行动。全区上下积极响应,乡镇街道、村(社区)干部积极作为,包村包片包组包户,广泛动员,并结合文明创建,对沟渠、山塘、林地、耕地、土坎进行“地毯式”清理。2022年,共清理各类垃圾8950吨,基本消灭卫生死角,清除“牛皮癣”900余处,置换新垃圾桶300余个,清除整改破旧违法广告牌188处。同时,重点围绕监测户、低保户等群体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把“管”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了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后续管护长效机制稳定运行,厕改任务全部完成,基本实现旱厕清零,三格化粪池合格率达100%,群众满意率达99%以上。
村庄美了,百姓富了,“面子”有了,文明的“里子”更要跟上。在筑牢村民“精神家园”方面,双清区深入挖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等,积极引导村民主动参与,探索推行村民议事会制度,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分制”管理,并组织开展“最美乡风文明村”“最美屋场”“最美庭院”“最美乡风文明践行者”等“最美”系列创建评比活动,总结宣传一批好典型、好经验和好做法,表彰一批先进典型,广泛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掀起农民群众自觉行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工作热潮,以村比村、户比户激发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内生动力,厚植文明乡风。
目前,该区已成功创建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村1个、省级文明村1个、省级卫生示范村4个、市级文明村3个、区级文明村9个、区级文明乡镇2个。
浓墨重彩绘新景,乡村美景入画来。处处透着产业之美、环境之美、文化之美的美丽幸福新双清,在乡村振兴这份考卷上,正在留下别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