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塘水在一个名叫七里桥的地方注入资水,两者环抱出一片上千亩的丰腴良田,当地人称作“七里大垅”。清清的河流、悠悠的水圳环绕村庄,岸柳成行,碧波潺潺,倒映着农家的白墙灰瓦。田垄中,大小不一、纵横交错的小水圳密如蛛网,流淌在庄稼、树木、繁花、绿草中,宛若色彩明艳的水粉画。蜿蜒的小水圳就像人身上四通八达的血管,把田垄分割成面积不等的粮田。每年收割完晚稻,稻田就成了大家捉泥鳅的欢乐世界。
秋收后,稻田成了另一番景象。泱泱水田干涸了,星星点点的浮萍无精打采黏在泥土上。双脚踩上泥土,软绵绵的。昔日绿油油的稻田只剩下稻茬,没有了稻粒的“草把子”杂乱无章直立着,缄口无言挺立在蓝天白云下,一天一天变得枯黄。三三两两的鸟雀在草把上觅食,忽一下从这块稻田飞到另一块稻田,寂静的田野倏地增添了生机。一有空闲,父亲就带着我下田捉泥鳅。稻田干涸后,泥鳅栖身躲藏在草把下潮湿的泥土里。父亲捉泥鳅十分内行,他伸手移开草把,睁大眼睛寻找泥鳅的洞穴。一旦发现小孔,赶紧蹲下双腿,用食指沿着洞穴一点一点扒开泥土,寻找泥鳅。
我尾随在父亲身后,终于扒到了一条泥鳅,心中窃喜,连忙张开五指去抓。泥鳅十分狡猾,全身黏黏的,扭动着身躯从指缝间逃脱了。我心想,一条小小的泥鳅,还怕抓不住你,又一次张开五指用力按住。可力气再大,泥鳅总是从指缝间滑脱逃掉。反反复复几次,手上的粘液越来越多,拿这小小的泥鳅还真没办法。情急之下,我只得喊父亲帮忙。父亲很快来到我身边,看到我笨拙的姿态,咧嘴一笑对我说:你捉泥鳅的方法不对,记住这句话,捉泥鳅要捧,小孩子要哄。说完,父亲合拢两只手掌,轻轻一捧,泥鳅乖乖地被捧进了小鱼篓。哦,这方法真管用,不一会儿,我毫不费力捉到了好几条泥鳅。
父亲的话虽然简短,我却牢牢记在了心里。成了一名教师后,我常常想起父亲这句话:“捉泥鳅要捧,小孩子要哄。”在教学实践中,多发现学生的优点,表扬夸奖孩子,称赞鼓励孩子,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我记得有一个学生卫生习惯不好,抽屉里总是塞满废纸,而且喜欢乱扔垃圾。我就安排他当班里的卫生委员,负责卫生工作,并经常表扬他班里的卫生工作搞得好。久而久之,他不但自己的卫生习惯变好了,而且经常督促其他同学讲卫生。
(夏太锋,武冈人,湖南省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