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具备生动、简洁的特点,备受学生这个群体欢迎。但由于中小学生尚处在语言学习阶段,网络中不规范的语言表达,不仅对语言学习产生一定负面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群体的文明形象。因此,规范网络用语、助力文明创建,很有必要。
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
网络语言诙谐有趣、简洁独特,但很多不规范、不严谨、不文明,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一是语言运用随意化。网络流行语已经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正悄悄地改变着他们的说话和写作方式。比如:语音方面,网络流行语大量谐音字的存在,会对学生的规范文字使用构成危害。比如“时间过得好快鸭!”中用“鸭”代替“呀”。又如词汇方面,随意使用错别字或谐音代替,既影响正确表达,又破坏汉语规范表达。如“鸭梨很大”表示“压力很大”、“碎觉”表示“睡觉”等。还比如,语法方面,“我走先”“有事短我(有事给我短信)”。这种随意使用网络语言的做法,既违背汉语构词规律和语法规则,又破坏了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纯洁性。
二是表意模糊简单化。网络语言的核心特点是一味地追求简便、快捷。为网上交流方便,网络语言表意简短零碎、直观,放到现实中就会难以理解。比如“BB”的网络意思就是“宝贝、孩子”,“BYE-BYE”的意思是“和你说分手”。这些简单化语言,只有当事人才能明白。如果将这些网络语用在作文中,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久而久之,就会潜移默化影响他们今后的规范书写和表达习惯。
三是言语表达粗俗化。由于学生心智尚不成熟,且无意识使用和盲目跟风网络语言,在使用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语言垃圾和不文明行为。像“WBD”(王八蛋)、NQS(你去死)等脏话在一些学生网络交流中随处可见。还有相当一部分不完全明白粗俗词的意思,也在盲目使用。如:“绝绝子”“凡尔赛”“咱就是说”“逗比”等网络词语,学生并不完全明白其具体含义,却成了学生口语常用词,对他们文明用语、思想健康、思想品德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
规范学生文明使用网络语言的几点建议
当前,邵阳正处在创文攻坚阶段,针对学生使用网络语言随意化、简单化、粗俗化等现象,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方要综合施策,形成合力,全力营造规范文明网络用语环境,减少网络用语对学生规范学习汉语造成的冲击。
一是坚持正确引导。治理网络用语如治水,疏导是最好的方式。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规范使用网路语言上发挥主力军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在比较中让学生认识到网络语言和传统语言孰优孰劣,引导他们自觉掌握使用规范的语言形式。对一些鲜活而有个性的网络用语,如:“逆行者”“逆袭”等倡导正能量的网络用语,指导学生合理运用;对一些粗俗媚俗的脏话,教师要加以制止。当然社会、家庭也要密切配合,尤其是家庭中家长要率先垂范,自觉摈弃网络垃圾,正确使用网络用语。与此同时,宣传、文化、媒体等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加大治理引导力度,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用语环境。
二是倡导诵读经典。中国上下五千年,留下很多经典著作。这些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字优美,语言精炼,意境高远。长期诵读,会让人耳濡目染。学生在诵读经典名著中,既能感受到语言魅力,又升华道德修为。宣传、文化等部门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经典宣传活动。学校要多组织各类经典诵读比赛,让学生领悟经典的语言魅力,摒弃低俗媚俗的网络语言。
三是支持个性表达。要因人而异,倡导学生个性表达。教师要在小学生语文日常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发扬个性,展示个人魅力,树立个性化语言表达方式,避免一味地模仿、随大流。只有当每个学生养成自己个性化语言表达,那些程式化的网络语言就没有生存土壤。
四是注重源头治理。要在规范语言使用方面整章建制、长效管理。科研机构要积极开发语言规范教材,又要制定相应的语言规范措施,让网络用语规范合理地使用,扬长避短。
网络用语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语言表达,社会、教师和家长对不良网络语言要齐抓共管,综合施策,形成合力,为学生营造干净有序的网络用语环境,也为邵阳创建文明城市助力。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