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宁被联合国誉为“神奇绿洲”,苗族“四月八姑娘节”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省四大民族节庆活动之一。近年来,绥宁县委、县政府“乘势借势”省、市旅游发展大会,注重“品位品质”,推进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用好生态优势,打好文旅产品、业态培植、品牌培育的组合拳,积极融入大湘西地区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全面提升绥宁旅游的美誉度和影响力。该县通过加强“三个绥宁”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旅游产品开发,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文旅产业呈现出稳中有进良好态势。2022年,绥宁县实现旅游接待183.5099万人,收入19.7973亿元。
◆这是一座有温度的小城
九月的绥宁,秋高气爽,到处宁静祥和。
从关峡下高速,一眼便望见花园阁国家湿地公园那座风格独特的风雨桥,桥下清澈的巫水河上,轻舟划过,让你的内心也跟随着泛起道道涟漪。深呼吸,让夹杂着稻香味的负氧离子贯穿全身,从心底升起一种说不出的惬意。好客的苗族姑娘们以最香甜的苗酒、最可口的美食、最动听的苗歌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这时候,似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每一格画面值得暂停,每一处景致都值得回味。苗乡人民的热情,流淌在甘甜的苗酒里,飘扬在抒情的苗歌里,融合在其乐融融的活动里……
春节期间,绥宁开展“文化惠民贺新春,送戏下乡乐不停”“新年新朝气、诗中忆年俗,庆新春”“贺新春,品民俗”“耍龙灯”、共享合拢宴和油茶、共跳民族舞、篝火晚会、打糍粑、杀年猪等民俗特色文化活动,数万游客在这里一起欢度佳节。
今年绥宁苗族“四月八姑娘节”,百美姑娘、苗族盛装巡游、打锅黑狂欢大型晚会、花园阁独竹漂、百变姑娘变装、迎亲哭嫁角色扮演、世界纪录最长竹龙、超时空对歌音乐节等节目更是吸引了近12万游客慕名而来,全网直播实时在线观看人数超260万,超过4亿人次通过电视、短视频、新媒体等平台一起欢度绥宁苗族“四月八姑娘节”。
◆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小城
绥宁是革命老区县,这里不仅是红色圣地,这里的百姓还继承着先烈们的敢于拼搏、敢于奋斗的精神,不断开拓创新,让绥宁成为“别人故事里的小城”。
在绥宁县寨市古镇,有一条被百姓称为“小平街”的老街,红七军指挥所旧址就位于这里。20世纪30年代,红军先后四次征战绥宁,足迹遍布县境南北,在绥宁这块热土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这条街上,还留有红军走过的印记,这条街里居住的百姓也永远记得红军给他们先人的关怀。
在瓦屋塘镇皮叶村贺炳炎“硬骨头精神”红色研学基地,村支书杨时岩讲述起贺炳炎将军参加鸡公坡战役锯臂疗伤的故事。由于战事紧迫,从战场受伤转移到战地临时医院的贺炳炎伤势非常严重,只有尽快截肢才能保住性命,但是现场没有麻药和手术刀,从昏迷中醒来的贺炳炎让人将自己捆绑在门板上,命令医生从老乡家借来木锯锯断手臂。
故事匣子一打开,周边的很多老人也相继讲起了六个铜板、半个金瓜、八壮士英勇就义等红色故事,听着老人们讲述的一个个故事,众人深切感受到红军战士对共产主义信念的坚定及敢于战斗不怕牺牲的钢铁精神。
◆这是一座有传承的小城
“绿色”是绥宁的底色,也是绥宁百姓代代传承的根本。
绥宁是“三湘林业第一县”,亦是“中国竹子之乡”,其森林覆盖率高达76%,森林资源总量、木材单位面积蓄积量、林木单位面积年生长量等指标均高居全省第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神奇绿洲”。
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俗风情、厚重的历史文化遗迹等旅游文化资源,让绥宁旅游产业的发展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该县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倾力打造以黄桑生态旅游区为龙头的旅游产业;上堡古国景区一期工程被列为PPP项目,获得省旅游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上堡侗寨、寨市古镇、云雾寺、鸳鸯岛、曲幽谷、六鹅洞等一批高品质景点相继建成开放,龙头“辐射效应”显著。
文化因旅游而兴盛,旅游因文化而精彩。通过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绥宁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这些年,绥宁县采取旅游办节、展会促销、影视剧及旅游宣传片拍摄等渠道,积极塑造“神奇绿洲·醉美绥宁”旅游新形象。该县持续举办了20年的苗族“四月八姑娘节”已成为集民族文化展示、旅游商品展销、旅游资源推介为一体的盛大节庆活动;湖南卫视品牌栏目《爸爸去哪儿》第三季走进绥宁,引发了“跟着爸爸游绥宁”的热潮;湖南首档户外旅游体验秀栏目——湖南经视《有什么好玩的》栏目摄制组走进寨市古镇和上堡古国,用镜头对“神秘的定鸡术”“下火海”“寻找到巫傩神杖”等绥宁独特的民俗生态文化进行了深度挖掘和真实展现;生态旅游电影《原生绿洲·我心绥宁》和《神奇绿洲·醉美绥宁》等宣传片让绥宁旅游资源走出“深闺”。
近年来,绥宁县“旅游+”产业全面发展。“旅游+农业”,大团的油菜、花园阁的荷花、东山的红提、武阳的杂交水稻、田心的草莓园等已成为乡村旅游的新兴网红打卡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正齐头并进。“旅游+文化”,持续唱响绥宁苗族四月八姑娘节品牌,举办了油菜花节、苗年、侗年、红提节等本土节庆活动;组织社会各界文艺工作者谱写了《网红山里妹》《藏在深山处》《人间最美是绥宁》等10余首本土原创音乐作品,用音乐宣传绥宁旅游,文化旅游正深度融合发展。“旅游+体育”,举办了职工篮球赛、中国户外健身休闲大会等系列赛事,巫水画廊也正式列入国家水上(海上)国民休闲运动中心候选名单,体育正有效助力旅游发展;“旅游+文物”,红七军指挥所旧址、红军食堂、贺龙指挥部旧址、大园古苗寨古建筑群等文物修缮项目稳步推进;参加了旅游博览会、省市旅发大会系列活动,现场展演《侗族山歌》《苗族婚俗歌》《苗族插绣》《苗家剪纸》等非遗民俗,让绥宁文物民俗“活”起来。
◆这是一座有诗意的小城
绥宁依山傍水,夜景堪比凤凰古城。
只要踏足黄桑自然保护区,总有你喜欢的镜头。气势磅礴的银河飞泻,高耸入云的古树名木,粗若巨蟒的老藤盘绕,还有那数不清、道不明的珍稀物种,让你眼花缭乱,让你深入画卷而不知返,慢慢陶醉,慢慢与周边的鸟语花香、秀美景致融为一体,化作一首抒情小诗,写进你深深的回忆里。
在这座小山城里,你远离了大城市的喧嚣纷杂,质朴地哪怕呼吸上一口大山里的新鲜空气,都感觉带着丝丝甜味。感受着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远眺林海深处,那山、那人、那狗、那个故事,让你瞬间进入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
在这里,你可以放飞心情融进深山;在这里,你可以无拘无束畅怀高歌;在这里,你也可以将深情大胆告白。青山碧水之间,入乡随俗地穿一身苗服,轻划竹舟,游弋在山城故事里,你的镜头里有我,我的镜头里有你。
◆这是一座有活力的小城
来到绥宁,你会有三个深切的感悟:“美丽绥宁、活力绥宁、幸福绥宁”。
在绥宁,青翠的南竹连绵80万亩,立竹数达1.8亿根。依托南竹产业,目前绥宁县共有竹产企业78家,其中竹制品加工企业57家、竹笋加工企业8家、竹碳加工企业13家。规模以上企业15家。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小巨人企业5家。年加工南竹约1500万根,实现年工业产值约18亿元,竹产业综合效益约30亿元。这些年,绥宁县紧抓南竹资源优势,利用“国家木竹产业示范园区”和南竹产业示范基地等现有平台,加大南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打造湘西南乃至全省最大的竹木复合地板、竹制餐具、竹滑板、竹家具等竹产品集散地,通过政策引导、内联外引、精准对接,引进竹化工、竹纤维、竹工艺品、竹材剩余物综合利用产品等精深加工企业,做强“一根竹子”,力争建成100亿元级竹产业发展示范县、“滑板之乡”和湘西南竹产业发展区域中心。
同时,绥宁县还深入挖掘本地特色资源优势,培育绥宁特色品牌,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东山红提、青钱柳茶叶、油茶、稻米、竹笋、杨梅、东山花猪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的高效利用,加快发展脱水蔬菜、预制菜、水果饮料等,不少龙头企业相继入驻绥宁,绥宁品牌也逐步与国际接轨。
“全产业链”的逐步完善及成熟,也为绥宁的文旅产业提供了充足养料,让绥宁的文旅产业发展“基础更牢”“引力更强”“动能更大”,同时也让更多的游客来到绥宁追寻更加绚丽多彩的“诗和远方”。
(本文图片由唐明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