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0日

搬迁打开致富门 安居乐业梦成真

——隆回县易地扶贫搬迁点见闻

邵阳城市报记者 罗中利 通讯员 陈 斌

秋风微凉。太阳下山的时间尚早,隆回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思源小区的广场上,跳舞的大妈们在劲爆的音乐声里欢快地变换舞姿;依山而建的思源亭里,大爷们摇着蒲扇谈天说地,笑声此起彼伏;孩子们则在人群中疯跑,把篮球拍得咚咚响。

时间不语,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4年来,这个广场见证了647户2814人在此开启新生活,他们从偏远的乡村搬迁至此,住进了共19栋的新楼里。对于他们而言不仅经历了生活圈的“大迁徙”,更迎来了命运的“大转折”。过去,他们因“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而陷入困境;如今,他们因“一方水土富了一方人”而抖擞精神,过上了向往的生活。

遇到困难,随时能找到解决的人

2018年,44岁的孙雁龄离开家徒四壁的旧居,搬进位于七江镇高家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新屋。

她的老家寨冲村地处望云山深处。从家到集市上,走路需3小时。由于地处偏远,山路崎岖,生活极为不便,富民产业更是难以生根发芽。

“夏天去赶集买块肉,还没到家,肉就有了味道!用电也不方便,家里要常备四五个稳压器。”说起那时的日子,孙雁龄眼角湿润了。

几乎被大山困顿了半辈子的孙雁龄早已习惯了“烧柴煮饭、独门独户”的日子。刚搬过来时,要学会用液化气灶具,碰到邻居,她甚至不知如何唠家常。

“村民刚搬来时,面对他们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很是头痛。”安置点兴业小区党支部书记孙亮凤介绍,“但群众有了困难时,一定要能找到人,找到了人还要能解决好。”于是,一套覆盖到每一位搬迁群众的管理模式成为了关键。

通过“小区管委会+物业公司+楼栋长”的“三位一体”创新管理模式,构建“党支部+党员+群众”的党建网格,压实属地、迁出地、县领导、部门四方责任。县城和乡镇的集中安置点均由县级领导联点包干,其中县城两个大型安置点分别由县委书记、县长联系,其他每名县级领导联系1个乡镇,带头结对帮扶2户监测户,联系3户脱贫户、5户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户,确保群众的事情有人管、及时管、专人管。

民生问题解决了,搬迁更有价值

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多是由于自然环境恶劣、资源匮乏、生产力水平低下从而诱发“原生贫困”。

所以,建立有针对性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要帮弱、养老、助学等,才能真正凸显出搬迁的价值。

思源小区9栋3单元101的刘道生,搬迁前所住的地方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如今他的新居紧邻县工业集中区,毗邻九年一贯制的思源学校,距离县人民医院也不足3公里。

他很快适应了新生活,还担任起了楼栋长一职,帮助其他村民更快地适应小区的生活。

来自小沙江镇的晏松荣有一副热心肠。每天忙完家里的事后,她就会到养老服务中心做志愿者,帮助老人端茶倒水,打扫卫生。“我们物质上脱了贫,精神上也脱了贫。”她满脸笑容让人如沐春风。

为了让搬迁户的孩子就近入学,隆回县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投资3000万元在思源学校扩建一栋五层教学楼,增加1000个学位;投资4000万元在兴业小区附近新建城东幼儿园,提供600余个学位,搬迁户子女在享受每期学前入园补贴500元的基础上,每个月继续减免150元保育费,全年可减少学前教育开支近3000元。

这些经历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孩子们不仅告别了大山生活,也告别了跋山涉水上学的历史,开始享受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

解决了入学的问题,看病就医则是另一个解决了的大问题。

兴业小区2栋一单元陈自权说:“以前去村卫生室看病要走不少山路,来县城更是路途遥远。现在不但小区旁边就有卫生室,到县人民医院打车也就几分钟的事。”身体有重疾的他,曾经还因不能及时就医而险些丧命。而在搬迁后,以前的难事都烟消云散了。

记者在小区内看到,就业服务站、妇女儿童之家、养老服务中心、图书馆、篮球场、充电桩、停车场、休闲文化长廊等生活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让居民的生活方便、舒适。

“搬进小区以来,我们已经开展广场舞、篮球赛、中秋茶话会等活动60余次,每天晚上都有露天电影看。”刘道生告诉记者。

搬迁群众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突出困难得到一揽子解决,广大搬迁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就了业挣了钱,住得更踏实

“在老家虽然挣不到钱,但有地种!搬过去没有收入,喝口水都得花钱。”六都寨的邹太芳在搬迁前顾虑重重。

从山上搬进小区的头一天晚上她整夜未眠,对未来生活既期待又担心。

搬迁后,村民们一方面远离了原有维持生计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另一方面,还要面对完全不同的生活和消费方式。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经济支出成了新问题。

如何提高搬迁群众的收入,成了把群众“留下来”的重点。

“后续扶持肯定是长期工作,完成搬迁后更重要的是后续扶持怎么跟得上,让他们能够就业、挣钱,才能真正安居。”隆回县发改局湘西地区开发股股长周剑说。在他看来,既要引导搬迁户改变生活观念和方式,适应城镇生活,更要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当记者在小区的帮扶车间见到邹太芳时,她正得心应手地缝制着一件大衣。“我在这个车间已工作2年了,由于是熟手,每月的收入可达5000元!”邹太芳说,一边在工厂上班,一边照顾家里,生活非常幸福。

在小区一栋家属楼的一楼,和邹太芳一样忙碌的女工们,有的在缝制、有的在裁布、有的在钉扣子,分工很是明晰。在她们看来,工厂给了她们“饭碗”,让他们在小区住得更“踏实”了,也给了她们更有信心的未来。

楼上“安居”,楼下“乐业”,就业不出社区、增收就在家门口。目前,该县共建成易地搬迁帮扶车间9个,共吸纳搬迁群众就近就业391人。

当然,帮助搬迁群众就业、增收也不止“社区工厂”这么一个选项。该县深化与广州、深圳等地的劳务协作,以组织赴粤返岗务工、“春暖农民工”专列服务活动等方式进行“点对点”对接、“门对门”输送。截至目前,全县搬迁群众中已就业人数4220人,其中县内1365人、县外省内699人、省外2156人。

同时,抓住搬迁户能力和素质培训两个重点,针对不同务工需求和培训意愿,精心准备培训“单子”,今年已培训搬迁群众129人。

“我们若出去打工,不仅免车费,还有礼品。”以前常年在外打工的杨水娥介绍。这两年,她在帮扶车间工作和在小区做保洁,每年收入达5万元,日子越过越富裕。

来自小沙江镇的李传洪组织了建筑劳务队,带领十多名搬迁群众到工地扎钢筋,人均每月有五六千元的收入。

来自六都寨镇大东山村的陈爱军在县民政局的帮助下,开了一家福利彩票站;在县人社局的帮助下,又当上了劳务经纪人;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又投资30余万元开了干洗店。

来自七江镇的黄元吉经过培训后从银行无息贷款买了一台挖土机,每年有几万元收入,还当上了搬迁安置点管委会副主任。

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让搬迁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信心足起来。

--> 2023-09-20 邵阳城市报记者 罗中利 通讯员 陈 斌 ——隆回县易地扶贫搬迁点见闻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51380.html 1 搬迁打开致富门 安居乐业梦成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