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古田,神秘梦幻;玉女溪瀑布,婉约迷人;南山草原,一望无垠,油茶涩、香、甜、脆,回味无穷……行走在苗乡大地,可赏可游可玩可品的宝藏之地令人应接不暇,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流连忘返,在高山峡谷、田园水韵、绿野芬芳之间,追寻心中的“诗与远方”。
2022年,城步苗族自治县累计接待游客突破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46亿元。数字的背后,折射出一个事实:旅游产业正成为助推该县经济转型、绿色发展的重要支点。近年来,城步苗族自治县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大特色文化品牌创建力度,打造出涵盖自然风景、长征遗迹、苗乡民俗等多类型的景观体系,积极探索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互促共赢新模式,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奏响美丽苗乡旅游新旋律。
◆苗乡风情惹人醉
眼下,秋高气爽,是到城步南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的最佳时节。从南山脚下出发,车辆沿着盘山公路蜿蜒向上,气温逐渐降低,给人一种“腾云驾雾”的感觉。车辆继续向上行驶,穿过云层,豁然开朗。一座座草山连绵起伏,山坡上,奶牛摇着尾巴悠然地吃着草。进入景区,站在景区的紫阳峰上眺望,峰峦点缀,绿草茵茵,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绝妙无比的草原牧歌图。“入眼处处皆如画,真是不虚此行。”来自怀化的游客孙明和朋友不停地点赞南山景区的美景。近年来,湖南南山国家公园坚持生态保护优先,采取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式,通过产业退出等措施,大力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恢复。已恢复或修复林地1.9万多亩、草地1.6万多亩;对十万古田等233平方公里的严格保护区实行封禁管理。湖南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还与城步苗族自治县联合执法,加强对园内草原、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与监管。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湖南南山国家公园区域内新增林地1.1万多亩、草地0.5万多亩,自然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91%提高至92.7%。留居公园内的候鸟种类从97种增加到123种。
“高山高岭种高粱,高粱酿酒自然香,好酒不过高粱酒……”傍晚,夕阳的余晖洒落在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镇大寨居委会。村内的一座凉亭里,几位村民相聚,唱着当地的山歌,咏唱山水之美、表达丰收之喜。城步苗族自治县的山歌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这里,山歌的种子不仅撒遍这里的每一处角落,也根植在每个人的心坎。这里处处可作歌场,人人会唱山歌。独具特色的山歌,是城步本土文化的代表。早在4000年前,城步就有剽悍、智慧的苗、侗族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古朴神秘的巫傩文化和苗风苗俗一脉相承,汇聚成了极为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
“一杯苦,二杯涩,三杯四杯才好呷。”“喝油茶”是城步苗乡流传千年的独特习俗。只要踏进城步苗寨,热情好客的苗家人就会端出香喷喷的油茶供人品尝,那种清香和苦后带甘的味道沁人心脾、回味无穷。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城步丹口吊龙”,是古老而又智慧的舞龙方式,其取材、扎制、造型、舞蹈、音乐等都极具民族特色,既通俗又高雅,紧凑而大方,风格独特。在表演过程中,舞龙者通过长短不一的撑杆撑吊起彩龙的不同部位,在运动中塑造巨龙不同的姿态和动势,宛如飞龙在天,亦称“飞龙”。2000年以来,城步丹口吊龙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奖项。
近年来,城步依托丰富的自然景观和苗乡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将民族文化和旅游发展进行深度融合,培育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自然旅游景点,建设了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目前,该县拥有3A景区2个,省工业旅游示范点1个,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点)3个,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3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8个。
◆为美丽苗乡打造靓丽名片
城步发展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城步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八十里大南山”浩瀚如烟、国家湿地公园白云湖小岛星罗棋布,桃林桃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为了让更多的人领略苗乡风情、苗乡文化,城步苗族自治县努力拓展旅游市场,将农博会和六月六山歌节两大品牌强强联合,重点策划组织了文艺晚会、高山美食音乐等活动,成功举办2023·湖南(南山)六月六山歌节暨湖南(城步)高山农业博览会、高山美食音乐周、湖南(城步)高山农业发展研讨会暨高山农产品展销会、“乐享生活·畅游苗乡”湘桂风情精品旅游推介会、“悠游南山·凉夏苗乡”避暑休闲体验活动暨首届南山星空露营等主体活动,创新融合“农旅+展会+产业+经贸”发展新模式。2023·湖南(南山)六月六山歌节暨湖南(城步)高山农业博览会开幕式吸引游客、群众近2万人。数十家权威媒体云集城步,海内外近千万人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新闻报道等不同方式关注山歌节,吸引京东、友阿、达能中国等380家大型采购商前来洽谈,签约项目突破30个,签约额近1亿元。
旅游开发引领旅游全过程的体验升级。城步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强化服务能力,助推旅游服务体系升级完善。城步先后完成县城主城区苗族建筑风格提质改造、民族文化体育中心、南湖主题文化公园等项目建设,打造了县城主干道文化风景带和滨江文化长廊;建设“十里长寨”“桃林苗寨”“蓬瀛红色教育基地”综合文旅服务设施,完成南山国家公园南、北接待中心基础设施项目,完成白云洞景区提质改造、环南山旅游精品线路观景台、生态停车场、游客中心等项目建设,完成了边溪至南山、南山牧场至绥宁等重要旅游线路改造。
同时,城步苗族自治县还紧扣全域环境综合治理任务主线,围绕提振舒适基数、提高安全系数、提升放心指数三个方面,构筑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全覆盖式开展旅游环境整治工作。该县各级各部门纷纷行动,大力整治卫生环境、治安环境、市场环境,重拳出击、打击乱象,创建文明和谐的旅游环境;干部职工身体力行,带头走街串巷、走村入户捡拾垃圾、打扫卫生,致力于让各族群众和各方游客进出放心、游玩舒心、居住安心。
大美苗乡,名声斐然。近年来,城步先后获评“中国最具影响力文化旅游百强县”“中国区域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全国最佳生态旅游县”“中国最美县域榜单”“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市”等殊荣。
◆文农旅融合“融”出彩
近年来,城步苗族自治县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结合实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植富民增收产业,美化乡村面貌,不断推进农旅融合发展,让美丽乡村释放出“美丽财富”。
农旅融合怎么融,才能融出彩、融出乡村振兴?城步各地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进行了多种探索。
走进城步苗族自治县茅坪镇金兴村的水稻种植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块七彩斑斓的稻田,彩色水稻错落有致,生机盎然,别有韵味。微风吹拂,稻浪翻滚,风中带着稻香,让人流连忘返。连日来,金兴村的七彩稻田吸引了周边不少游客驻足观赏,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去年,为进一步守牢耕地红线,该村率先打造全县第一个彩色水稻观赏种植基地,同步引进太空蔬菜种子,打造高科技农业观光旅游基地。通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基地,继续为乡村旅游吸引人气,留住客人。据悉,金兴村还建有苗乡文化走廊1处,水上乐园2个,1个党员教育学习基地。预计今年金兴村水稻产量将达到12万公斤,吸引游客38万人次,旅游产业收入将达到400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达到50万元。
矗立在城步苗族自治县汀坪乡蓬瀛村党性教育广场的一棵红豆杉已有1600多年的树龄了,这棵红豆杉见证了当年红军经过蓬灜的战斗足迹。88年前,红军长征由桂入湘的第一村便是蓬瀛村。红军长征两过蓬瀛,蓬瀛承载着党百年历史上的点点滴滴,镌刻着独特的红色记忆。蓬瀛村结合丰富的旅游资源,探索“红色旅游+农业”发展之路,引进湖南峒境农业公司、湖南峒红茶业开发有限公司到村办厂。目前,蓬瀛已建成2个峒茶深加工厂房,投资超过2000万元。全村百香果、罗汉果种植面积突破20公顷,“两果”产值有望达到600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将增加10万元。
城步苗族自治县立足文旅融合,突出体验“乡野风、农家味”的乡村游特色,着力发展集观光休闲、旅游度假、健康养生、感受红色文化为一体的乡村田园休闲旅游新模式,推动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品牌化、规范化发展。
如今,在城步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因文农旅融合,许多像蓬瀛、金兴这样的山村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乡村振兴如火如荼,一个个村庄旧貌换新颜。丹口镇桃林村以桃林为名,因桃林闻名。每年2月中下旬,2万多株桃花争相开放,吸引数以万计游客前来观赏。赏花渐渐火热起来,随之衍生出水上乐园、苗族文化表演、农家乐、民宿等产业。村民在家门口摆摊、改造房子作为民宿餐馆,收入节节攀升。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这让村民欣喜不已。桃林村从一个小山村蝶变为年综合旅游收入达800多万元的旅游知名村,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5万元以上。兰蓉乡水源村,村里兴办南竹生产加工车间1座,种植药材3.33公顷,建设大棚蔬菜13.33公顷。2022年,该村集体经济创收28.8万元。
而在整个城步苗族自治县,清洁能源产业加速发展,风力发电、光伏发电装机超过40万千瓦。牛羊乳业稳步发展,奶牛、奶山羊数量分别达到1.2万头、8000余头,形成“南牛北羊、牛羊并举”乳业发展格局。建成农产品加工企业130余家,其中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奶香、茶香、菜香、果香、竹香“五香”产业持续发展,去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1亿元,增长4.9%。
下一步,城步苗族自治县将继续依托丰富的山水文化资源,将旅游产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不断丰富旅游业态,擦亮特色名片,全域推动文化产业、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提高村集体收入,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本版图片均为唐明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