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做好基层公安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努力锻造一支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新时代警队,今年以来,邵阳市公安局创新开展“红色示范警队”典型培育创建工作,通过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在赓续红色血脉中筑牢政治忠诚、激发昂扬斗志、锻造邵警铁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邵阳贡献公安力量。
今日起,市公安局联合本报推出邵阳市公安局“红色示范警队”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全所民警、辅警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重温“贺炳炎硬骨头精神”;每月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必须对照“贺炳炎硬骨头精神”谈学习、谈工作、谈生活;每办结一起案件,在内心反复比对“贺炳炎硬骨头精神”,看是否有违初心……
8月14日,在绥宁县公安局瓦屋塘派出所采访,记者被该派出所浓浓的红色氛围、民警辅警们浓浓的红色情结所感染。
所长陈志华介绍,派出所坐落在著名的鸡公坡战斗发生地——绥宁县瓦屋塘镇,多年来,该派出所坚持弘扬红色精神、赓续红色基因,发扬革命传统、建设红色警队,全所民警、辅警思想稳定、作风优良,奉献意识强,为民服务优,特点较鲜明。
“硬骨头精神”的发源地
瓦屋塘镇总面积150平方公里,下辖2个社区、11个行政村,户籍人口22000余人。瓦屋塘派出所现有民警4人,辅警11人,其中党员4人,党员发展对象1人。
该镇皮叶村是“贺炳炎硬骨头精神”的发源地。1935年12月,在鸡公坡战斗中,年仅22岁的贺炳炎身负重伤,右臂被炸得仅剩一点表皮相连,在没有任何麻醉药和手术工具的情况下,医生用木锯为贺炳炎做了截肢手术。
经过两个多小时煎熬,医生终于将贺炳炎负伤的手臂连骨带肉锯了下来。特意赶到前沿阵地的贺龙总指挥,掏出一块手帕,从地上小心翼翼地捡起几块碎骨头,向在场的红军战士展示说:“这是贺炳炎的骨头,是共产党人的骨头,你们看,多硬啊!”“硬骨头”精神从此走出湖南,名震中外。
“硬骨头精神”的传承者
贺炳炎(1913年2月5日-1960年7月1日)系湖北宜都江家湾人,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先后参加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经过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先后11次负伤,身上留下16处伤疤,失去右臂,被称为“独臂将军”。
“贺炳炎硬骨头精神”尽管经历了时代变迁,但精神永恒。“骨头”的“硬”,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这种精神,是经过血与火的考验,在艰苦磨砺中锻造出来的。
在瓦屋塘派出所,每名新民警到派出所报到,都会由老民警带着完成一趟特殊之旅——在革命烈士碑前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党史教育。
如今,瓦屋塘派出所把“硬骨头精神”与公安工作相融合,并转化为立足本职、砥砺实干的实际行动,全力守护辖区平安;把“硬骨头精神”融入血脉基因,将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爱国为民的赤子情怀和求真务实的奋斗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效,积极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
“硬骨头精神”的发扬者
为进一步发扬“贺炳炎硬骨头精神”,该派出所坚持把“硬骨头精神”运用到党建工作中,积极开展“党建+”系列活动,以活动推进“硬骨头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积极开展“党建+学习”活动,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学习强国等多种方式和平台,加强理论武装,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为奋力推进公安工作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积极开展“党建+宣传”,充分发挥辖区“一村一辅警”的沟通桥梁作用,结合“千警进万家”的宣传攻势,深入辖区各村开展“上一堂反诈宣传课、谈一个交通警示案例、做一次消防安全演练、聊一段警民故事”的“四个一”活动。
积极开展“党建+服务”活动,推出上门补录指纹、节假日办证“不打烊”、错时服务等便民举措,在周末、节假日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主动将窗口“前移”,携带照相机、指纹采集设备前往老人家中,帮助老人办理身份证,切实解决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办证换证难题,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积极开展“党建+办案”活动,坚持以打开路、以打促防、打防并举,用实际行动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竭力为群众创造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在破获一起跨省案件的过程中,该所民警、辅警克服困难,发扬连续作战作风,马不停蹄、辗转千里,赶赴云南成功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
下一步,瓦屋塘派出所将继续大力弘扬“硬骨头精神”,筑牢平安底色,为瓦屋塘镇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贡献出“红色警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