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基层同志反映,在一些实际工作中,对上级机关动辄“要材料”感到头疼。一些单位把主要精力放在看下级的“汇报材料”好不好上,下级单位则把主要精力放在“材料美化”上,这一现象值得关注和深思。
应该说,下级机关提供材料就是“巧妇”之“米”,确实非常重要。但是有的上级机关把“要材料”作为发挥领导作用、管理职能的重要方式,认为材料重于一切、高于一切、急于一切,一味催着基层大事小情报材料,甚至闭门造车搞“注水”材料;有的过度看重文字,追求合辙押韵、对仗工整、字数相仿,绞尽脑汁拼凑四六句,甚至从字典里查“怪词”、从网络上搜“新词”;有的过于看重篇幅字数,三五百字能说清的事,非要扯到两三千字,担心汇报材料简洁了不够重视,害怕经验材料简短了不好过关。为让材料看上去更美,少数单位不厌其烦写材料、改材料,不到领导满意不罢休。凡此种种,材料失去了本真本意,很多时候就是以形式主义对付形式主义,最后形成一摞无多大实际用处的材料汇编。
何以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部署任务需要材料,开展活动凭借材料,汇报工作看重材料,推广经验仰仗材料,纸面上的成绩,不仅容易做,也容易做得好看;不仅容易应付检查,也容易吸引上级领导的眼球。有些人更认为,材料就是衡量工作的标准,抓文件就是抓落实,比材料就是比工作,甚至出现了一种离开文件材料就不知如何开展工作、如何评判工作的反常现象。“纸上得来终觉浅”,单靠文件开展工作,单凭文字材料掌握情况,必然脱离实际,造成“文来文往”,让工作在材料里打转。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敌。形式主义主要是知行不一、不求实效,文山会海、花拳绣腿,贪图虚名、弄虚作假;官僚主义主要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漠视现实,唯我独尊、自我膨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靠实干,不是靠讲话讲出来的,不是靠写材料写出来的。新形势下,如果整天围着材料转,就算“白加黑”“五加二”,工作也干不完。在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新常态下,如果机关不研究本职工作,光琢磨材料,就会为事务主义、文牍主义所累,严重影响事业发展。
“功夫在诗外。”刹住“材料美化”之风,必须确立正确的工作指导思想,克服干得好不如写得好的错误观念,把衡量工作标准定在察实情、重实效上,杜绝“材料出政绩”。要切实改进文风,少些云山雾罩,多些数字事例;少些闭门造车,多些调查研究;少些空话套话,多些真招实策。只有这样,才能使党员干部走出办公室,深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开展调查研究,回应“槽点”、纾解“痛点”、打通“堵点”,用心用情用力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切实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系国际战略问题研究员、军事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