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省水文化研究会邵阳处正式授牌。在随后的水利遗产管理与保护调研座谈会上,市大圳灌区管理局分享了灌区建设、奋斗史及水文化建设相关情况,获得与会人员的充分肯定。为加快落实我市水文化建设重点任务,9月5日,大圳灌区着手开展水利文化教育基地建筑设计与展陈设计等前期工作。
近年来,大圳灌区管理局做实做活水文化,以水文化建设助力灌区高质量发展。
因地制宜,保护灌区水文化遗产。大圳灌区管理局高度重视、突出重点,积极盘活灌区文化资源。武冈大圳灌区新安飞虹工程是大圳灌区标志性建筑,全长5561.66米。1979年9月,经国内39个单位、70多位专家鉴定,一致认为其长管线、大管径、高水头,自己设计、制作、安装的倒虹吸管,管身与接头无渗漏,标志着我国高压力、大口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的设计、生产和安装等技术已跨进国际先进行列。该工程先后获得国家优秀设计奖、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其工程技术列入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材。基于新安飞虹工程的文物保护价值,2022年1月,该工程成功列入湖南省第十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加强新安飞虹工程保护,该局成立了文物保护领导小组,组织专人专班,严格落实文物安全“十不准”“十必须”要求。
主动作为,深挖灌区水文化历史。20世纪60到70年代,面对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资和技术缺乏等难题,勤劳的大圳灌区工程建设者无私奉献、敢想敢干、艰苦创业,靠着人扛、肩挑、手推、石碾、锤夯等原始作业方式,排除万难,冒风雪、顶酷暑、劈高山、填深谷、建大坝、修渠道、架渡槽、凿隧洞,苦战14个春秋,群众投工4840万个,1979年5月基本建成大圳灌区并投入运行,结束灌区范围十年九旱历史,载入邵阳水利建设史册。
为挖掘灌区水文化,弘扬大圳精神,推动灌区发展,今年4月至10月,该局向全局干部职工(含退休、调离人员)、参与大圳灌区工程建设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征集相关图文影像资料及实物,同时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大圳精神”表述语。目前,征集工作正在进行中。
守正创新,传承灌区水文化精神。2021年5月以来,该局组织召开“追忆峥嵘岁月、传承红色精神”大圳灌区主体工程建设史报告会,邀请时任大圳灌区工程建设副指挥长、市大圳灌区管理局首任局长申季龙讲述灌区红色历史;组织32名新招录的青年员工开展“寻找前辈足迹 当好大圳接班人”实践教育活动;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参与拍摄完成以《大圳之歌》为背景音乐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题宣传片。
今年5月,该局举行“传承知青精神、奋进伟大时代”——大圳灌区知青50周年座谈会,赓续“知青精神”,挖掘灌区文化。该局将“修志”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出版《大圳灌区志》,细述党的领导下灌区建设、发展的历史与成就。注册局微信公众号,推出内部刊物《新大圳》,加强与中央、省、市主流媒体联系,着力讲好灌区发展故事,凝聚灌区奋进力量。以“十四五”现代化灌区改造项目为契机,做好“党建+项目+文化”工作,积极推进大圳灌区周家岭示范渠段、东风水管站省级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
市大圳灌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黄拥军表示,该局正以新安飞虹工程及原大圳预制管厂旧址为基础,打造“一核两区多节点”的水文化教育基地,积极推动水文化保护传承,努力开创水文化建设新局面,助力灌区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