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婆婆是奶奶的表姐兼闺密,姓张,然而不知何故,爸爸一直叫她毛姨。她身高接近一米七,肩宽腿长,声若洪钟。在我家的一众亲戚中,姨婆婆是个特别的存在。
听爸爸说,姨婆婆虽然读书不多,却特别重视子女的教育。她家过去很是清贫,夫妻双双下岗后,靠卖小菜、做小工维持生计。平时节衣缩食,恨不能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姨婆婆,对三个子女的教育却毫不吝惜。大表姑心疼父母,初中毕业时想报考中师,早点毕业,减轻家庭负担。姨婆婆断然拒绝:“你只管发狠读书,读到哪里我就供到哪里。你不要背家庭包袱,莫操学费的心,我们大人肯定有办法想的。”
爷爷回忆说,姨婆婆在工地上做小工卖苦力从来不惜力,男人一担挑20块砖,她挑22块。她每天的中饭都是一大盆冷饭就咸菜,外带一壶凉开水。大家笑她太克扣自己了,她总是哈哈大笑:“只要崽读书争气,莫说吃咸菜,就是喝凉水我都觉得清甜。”在姨婆婆的教导下,三个儿女先后考上了大学。大表姑从二中毕业考上同济大学医学院,后来成为大上海独当一面的妇产科医生;小表姑和表叔先后在东莞创办了模具厂。姨婆婆的日子,终于苦尽甘来。
现在,姨婆婆家生活条件好了。每次只要听说家族里哪个晚辈考试得了满分,考了第一名,她总是笑呵呵地发放百元奖学金。我去年考试拿了个第一名,有幸领到了姨婆婆的奖学金。
姨婆婆的思想很开明。村里有些老人说起去城里给儿女带孩子,都满腹牢骚。姨婆婆对此嗤之以鼻:“年轻人上班赚钱不容易,房贷车贷都要还。我们这些老年人在家里闲着也是闲着,给崽女帮忙,带自己的孙子,有什么不好?”有老人家说儿媳厉害,抱怨为带孙子常和儿媳闹矛盾。姨婆婆一句“是我的孙,更是她的崽,当然要听她的呀”,怼得一帮老人哑口无言。
每年春节到清明,是姨婆婆的“探亲假”,她总能把假期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年前,她手把手教侄儿侄女们打豆腐、做糍粑、蒸甜酒、灌香肠、烘腊肉、熏丸子,其乐融融。节后,她上午9时准时去外面唱歌,中午睡个午觉,下午打场小牌,晚上再跳个广场舞,生活规律又惬意。
她过好自己日子的同时,也不忘造福他人。社区做核酸,她主动维持秩序;邻居遭遇车祸半身不遂自暴自弃,她帮忙联系心理咨询师给其做心理疏导;邻里争端,她仗义执言主持公道;村里红白喜事,她红案白案带头操办......
70多岁的姨婆婆身上有一种我说不出的魅力。我喜欢这位“年轻”的老人,你呢?
(指导老师:龙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