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秋天,我进入一所师范院校文史系学习。我从小就对文学和历史感兴趣,平时也爱去校图书馆看书,晚上则经常在寝室写文章。初入大学的半年时间里,我听到一些同学的“声音”:“学文学和历史没有什么经济效益,而且将来就业也不乐观……”这些“声音”也让我陷入了迷惘。
当时教我们历史的老师是陈天涯,她也是文史系党总支副书记。那时,她还不到四十岁,个子矮小,很瘦,皮肤白白净净的,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精明干练。第一课堂历史课,我就被她风趣的讲课风格吸引了。以后的每堂历史课,我都听得很认真。她每周都给学生布置写历史论文。我的每篇作业,陈老师都用红笔作了精心修改,并在文后写一段很长的评语。每次作业发下来,我都是迫不及待地看陈老师的修改和评语。评语中经常写道:“你的论文有一定理论功底,建议多写多投,多出成果。”我那时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但我从内心佩服陈老师的认真!
2005年4月7日,我带着半年多来的思考和疑惑,写了一封信直接递给了陈老师。没想到,第二天,陈老师就写了回信。我接过信后,读了一遍又一遍。陈老师的回信,消除了我心中的疑惑。信末尾,陈老师还鼓励我:“你要选择一个人生的追求目标,不断攀登。一师只是你人生的一个驿站,而不是终点。”
在后来的大学时光中,我陆陆续续地给陈老师递信,抑或交历史类论文,让她提供指导意见。记得一天晚上,她还打电话到我宿舍,跟我讲了她对一篇文章的看法,足以证明陈老师的认真和负责。
往后的日子里,我不但完成了大学专业学习,还经常写作投稿,并报考了湘潭大学研究生。
前些日子,我再次从书房的抽屉内翻出陈老师的回信以及她批改的论文,认真地看了一遍又一遍。
(魏亮,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