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作协原主席、受鲁迅称赏的“左联”作家蒋牧良,是鲁迅葬礼上,举着横幅走在最前的两位青年作家之一,也是一位与邵阳情缘深厚、关系密切的现代著名作家。
1938年11月,蒋牧良随中共湖南省工委机关报《观察日报》,由长沙迁到邵阳。在没有工薪和稿酬的情况下,他与张天翼、王西彦等进步作家一道,以抗日救亡为己任,一边办报,一边开展“战时工作服务队”活动,组织街头剧社、歌咏队,宣传抗日救亡,募捐经费支前。
蒋牧良与邵阳著名报人、《力报》主笔严怪愚是患难至交,并且都是鲁迅先生的崇拜者,彼此早已闻听过对方大名。1938年春,他俩初次见面时,便有一见如故的感觉。蒋牧良对严怪愚与《国民日报》主编罗尔瞻展开笔战,以捍卫新文化旗手鲁迅的精神表示赞赏,并启发他“与敌人论战,要学鲁迅先生,抓住要点,突击重点,集中火力,不涉及枝节问题,才能致敌于死地”,既要勇敢又要讲究策略。《观察日报》迁邵阳一个月后,《力报》也从长沙迁到邵阳,他俩又并肩战斗。邵阳沦陷后,严怪愚与朋友到湘西新晃筹办《中国晨报》。此时,蒋牧良已逃难到洪江,准备去重庆。严怪愚听说后,跑到洪江约他一起办《中国晨报》。
抗战胜利后,蒋牧良从湘西跑回邵阳,与几位进步文化人一道创办《昭报》,他负责编辑报纸的副刊。
解放战争时期,蒋牧良以新华通讯社记者身份,随第四野战军转战鄂、湘、桂。邵阳一解放,他就来到邵阳军分区采访并体验生活。他抽空到正在筹办中的邵阳专区文联访友交谈,针对旧时代过来的文友心中的困惑,他说:“不要怕……一切要有大的、远的、全盘的考虑,要在联系上看问题,不计较个人得失,才会有勇气去与邪恶作斗争。”几天后,他应邀再次来到邵阳专区文联,专门为南下干部和专区文工团的青年们作演讲。尽管他那一口难懂的湘乡话令南下干部和一些长沙来的青年听得如坠烟云中,但大家望着讲得兴致勃勃的蒋牧良,没有一个人提前退场。
蒋牧良对邵阳有着特殊的感情。清末民初,因父兄在邵阳开布店,他小时候就不时来邵阳城里玩。他老家涟源市杨家滩,位于龙山脚下,旧时属于宝庆府的辖区,在1950年代初至1970年代后期,仍然为邵阳地区所辖。他写过一些以宝庆为背景的作品,如《龙山游记》,题为“游记”,却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现实。
蒋牧良主持湖南省作协时,视邵阳为家乡,对邵阳的文学创作及邵阳籍作家特别关心,极大地激发了邵阳作家的创作激情和灵感。在蒋牧良担任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主席期间,邵阳作家谢璞从洞口直接调入省文联从事专业文学创作;李岸由邵阳师范的一名教师,成长为在全国有影响的作家。也是在这段时期,邵阳文坛还出现了一个“奇迹”,邵东农民诗人匡荣归的诗歌《我来了》,受到毛泽东的称赞:“匡诗有奇妙的构思,有准确的比喻,有鲜明的形象,有大胆的幻想。”郭沫若读了匡荣归的组诗后,特意给匡荣归致信,称他为“新民歌旗手”,他的民歌“开了一代诗风”。郭老还于1959年6月28日为匡荣归赠诗:“杉树生成直又高,叶尖密密利如刀。何人识得匡君性,不是狂来不是骄。”
(陈扬桂,隆回人,湖南省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