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05日

文旅融合“三底色” 巧绘乡村“锦绣图”

——邵阳县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文/易鑫 黎飞明 刘飞 图/申兴刚  谢冰

邵阳县的自然生态与繁华城区相得益彰。 (邵阳县宣传部供图)

湖南蓝印文化有限公司鸟瞰图。

游客在813军旅小镇体验军旅红色文化。

蓝印花布制成的服饰散发出古朴幽雅的东方之美。 (邵阳县宣传部供图)

2023年中国桨板超级联赛比赛现场。

8月19日晚,电影《烽火塘田》在天子湖畔进行点映,2000多人观看了影片。

中国非遗文化研发创意保护基地一角。

十多名非洲青年身穿蓝印花布制作的衣裳进行走秀。

邵阳县天子湖国家湿地公园鸟瞰图。

邵阳县城区鸟瞰图。

新形势下,发展乡村旅游是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邵阳县旅游资源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该县围绕“红绿蓝”三色旅游资源,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旅游兴县”战略,以文旅融合项目为主抓手,将风景变成产业,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逐步走出了一条由“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变的新路子,绘就出一幅和美乡村“锦绣图”。

8月,不少老兵来到邵阳县813军旅小镇,再次体验军旅生活,回忆青春燃烧的岁月;天子湖国家湿地公园风光旖旎,许多青年在此拨桨击水、踏浪飞舟;文创产业园内,蓝印花布尽显东方靛蓝之美。邵阳县的美远不止于此。新田村弄子乡村生态旅游区的白墙青瓦,五峰铺镇万亩双季稻基地中的金黄稻谷,罗城乡的百亩嫣红荷花......在邵阳县广袤的沃土上,这幅和美乡村“锦绣图”的每一笔、每一色,都值得细细品味。

以文促旅,绘乡村“红”伟画卷

邵阳县是第一批革命老区县。这块红色热土上,有着塘田战时讲学院、吕振羽故居等革命遗址37处,涌现出了向暄、蒋砚田、吕振羽、江明等一大批抗日先锋和革命骨干。

近年来,邵阳县聚焦地域特色,不断强化品牌创建,借助该县人文景观、红色记忆等元素,大力发展周末游、周边游、乡村游、生态游等文旅项目,打造了一批诸如813军旅小镇、塘田战时讲学院等富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景区、景点,提炼和总结了“三线精神”“南方抗大”等一系列红色文化精神,为绘就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提供了一股强劲的“红”伟力量。

813军旅小镇坐落在邵阳县黄亭市镇。20世纪70年代,一大批热血青年来此建设军工厂,充分发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留下了丰硕成果。2020年4月,813军工厂的改造项目正式启动,对当年遗留的建筑,如医院、学校、食堂、宿舍、工厂、防空洞、围墙等进行修复和保护性利用。“小镇”一期投资达6000余万元,2022年通过国家3A级景区评定。

如今,这里已发展成为以813军工业遗产为核心载体,三线建设、红色文化为历史背景,集游乐观光、研学会议、国防教育、团建拓展为一体的国内首家沉浸式军旅主题文化小镇。813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小芳兴奋地说:“今年八一建军节的前后一周时间里,来这参观体验的游客超过了5000人次。”

目前,已有省内外百余家行政企事业单位来此进行团建活动。此外,军旅小镇还与一些学校、委培机构等百余家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或意向。该县结合文旅融合发展的契机,让沉寂已久的813军工厂旧址重新焕发出生机和魅力,成为备受广大游客青睐的文旅新宠。

813军旅小镇的文旅融合之路也带动了烟山村的经济发展,成为当地探索乡村振兴的创新样本。小镇内的813大食堂,与当地村民达成了长期供销合作协议,既解决了当地村民种植养殖产品和手工艺品的销售难题,也为游客提供了本地的特色美食,为乡村振兴贡献了积极力量。同时,小镇向当地群众提供向导服务和后勤服务等工作岗位,解决近200人的就业问题,他们大多是当地的退伍军人。

除了红色旅游景点的蓬勃发展,该县还持续开展红色文化活动。8月19日晚,作为党史教育、革命史教育生动教材的电影《烽火塘田》在天子湖畔拉开了点映的序幕。该影片全面、充分地展现了邵阳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俗风情,是一部集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

截至目前,该县围绕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展文艺巡回演出21场次,惠及群众8000余人次;持续开展“欢乐潇湘”“宝庆群艺汇”“夫夷名师大讲堂”“夫夷百姓大舞台”“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等系列文化活动30余场次,惠及群众6000余人次。

这些都是邵阳县红色文旅融合的简单缩影。塘田战时讲学院、吕振羽故居、“南方抗大”精神等红色基因,在助力乡村振兴之路上熠熠闪光。

以旅彰文,建乡村“绿”游生态

邵阳县旅游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46.39%,水质综合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率93.2%。夫夷水逶迤南来,赧水蜿蜒西至,双流汇合为资江滔滔北去。河伯岭雄峙东南,古木森森,翠竹参天;黄荆岭自县中纵亘向北;金江水库山林环抱,风景怡人……

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是推动文旅融合、维护民生福祉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邵阳县不断探索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两效统一”的发展新路,奋力推进旅游提质工程,坚持以生态旅游反哺生态资源保护,以生态旅游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充分发挥独特资源优势,建立生态“绿”游经济圈。

天子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邵阳县城西北,地处资江南源夫夷水、西源赧水的汇合处,总面积784.2公顷,其中湿地面积472.1公顷,湿地率为60.2%。园内有微管束植物120科351属523种,脊椎动物有5纲25目63科151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种,省级81种,是中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独具特色的国家湿地公园。这里湖汊交错,草丰林美,水鸟翱翔,是资江源头重要的生态明珠。2019年,天子湖国家湿地公园经国家林草局批准授牌,并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国家自然保护地、湖南省重要湿地、湖南省“美丽河湖”等殊荣。

天子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核心位置,因其山川秀美、水质优良、流速平稳,被誉为“水上运动的天然乐土”。该县充分利用天子湖生态优势,围绕打造5A级景区目标,启动建设国家水上国民休闲运动中心项目,带动沿线28个村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周末网红打卡地。今年上半年,天子湖夜游旅客量为9万人次,总收入达450万元。8月的天子湖畔格外热闹,除了露营观光的市民游客,更有一群青少年汇聚于此“乘风破浪”。

原来,自邵阳县举办2022年中国桨板黄金联赛暨第一届天子湖桨板公开赛以来,全县范围内掀起一股学习桨板运动的新热潮。8月6日,湖南体彩“活力桨板,快乐校园”桨板运动培训班在此开班,52名青少年在教练的指导下学习握桨、上下板、站姿滑行等基本技巧,为以后的桨板联赛提供了坚实的后备力量。今年,天子湖桨板公开赛正式升级为中国桨板超级联赛,跻身国家最高水准的桨板赛事行列。赛事的升级,点燃了广大游客、市民的健身热情,也让天子湖一跃成为国内外水上休闲运动爱好者的网红打卡地。高规格的赛事吸引了10万余人次前来观赛游玩,各地群众因赛事欢聚一堂,奏响民族团结最强音。

今年以来,邵阳县文旅局不断致力打造体育赛事品牌精品。5月14日举办的湖南省第五届环金江湖自行车赛,有来自全国7个省市及瑞典的430多名自行车选手参赛,线上线下观赛人数达701万人次。同时,成功举办了2023年“体彩杯”邵阳市文旅广体系统气排球赛暨登山比赛、2023年邵阳县职工工间操赛等。这些活动极大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引领了乡村文明新时尚,给当地旅游经济注入强劲动力,使乡村振兴再提速。

体育赛事的火爆少不了乡村生态建设作为支撑。该县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推进绿色生态建设。上半年以来,该县以美丽庭院建设为抓手,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3月中旬开始,该县对21个乡镇场上报的申报院落进行实地查看,经县美丽乡村建设指挥部研究,确定批复46个美丽庭院进行创建。在去年的基础上,2023年改(新)建农村户厕13082座,其中四格式化粪池2000座,三格式化粪池11082座。2023年既定目标任务改厕3123座,截至7月,已完成2332座,农村的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再度刷新乡村颜值。

如今的邵阳县,体育兴,旅游旺;庭院美,人心齐。这颗镶嵌在资江源头的璀璨明珠,在乡村“锦绣图”中绽放出耀眼光芒。

文旅融合,助乡村波“蓝”壮阔

邵阳县文化底蕴深厚,文物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该县存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99处,含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古窑址、石碑刻、革命纪念地等。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个,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个。

今年以来,该县文旅局有效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一季度累计开展文物安全巡查25次,共检查文物保护单位32处,发现存在安全隐患6处,已立行立改5处。完成了《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白蚁危害综合治理工程勘察及技术设计方案》的修改,并制定了《吕振羽故居修缮设计方案》等消防提质改造工程方案,均已通过省文物局审批。同时,积极争取吕霞观院子(含六里桥)保护修缮工程和易氏宗祠抢救性修缮工程资金。在2022年度乡村振兴整合资金项目中,岩口铺老街保护修缮工程、车万育故居陈列布展工程均在正常施工中,工程量已完成80%;易氏宗祠抢救性修缮保护工程正在施工中,工程量已完成70%。

文物保护和非遗项目的传承,进一步加快了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步伐,非遗项目蓝印花布的传承便是其中代表之一。邵阳蓝印花布历史悠久,据《邵阳县志》记载,唐贞观时期,邵阳境内棉纺织业兴起,邵阳人在苗瑶蜡染的基础上,首创以豆浆石灰代蜡防染的印染法。至明清两朝,邵阳成为华南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蓝印花布生产、染印、销售中心,被誉为“蓝印花布之乡”。20世纪70年代,不少色彩艳丽、价格低廉的机制布进入市场,传统的印染行业在现代技术和商品多元化的双重冲击下日渐衰弱。2008年,邵阳蓝印花布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振兴。为保护这一濒临消失的印染技艺,邵阳县启动招商引资,吸引企业和个人发展蓝印花布产业。2016年,该县在原有生产规模的基础上,投资2.2亿元,成立湖南蓝印文化有限公司,建设邵阳蓝印花布保护性生产基地项目,2019年被评为全国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基地开馆以来,该县各单位2000余人次、中小学生5000余人次、社会各界群众3000余人次到馆参观体验。同时,该项目提供了200余个就业岗位、创利税500万元。该县通过以文化赋能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蓝印文化产业化,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7月31日,2023侨界好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湖南营”抵达邵阳县,来自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81名华裔青少年走进邵阳县国家级非遗蓝印花布实践教育基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8月19日举行的2023邵阳市消费帮扶活动暨首届天子湖农特产品展销会上,十余名非洲青年身着蓝印花布制成的衣裳登台亮相,自信、大方的时尚走秀赢得观众一阵掌声。

“锦绣图”中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正一步步走向国际舞台,同世界见面。

相关链接

邵阳县通过整合“三色”资源,不断优化乡村旅游体验,结合节假日文化抓住群众对于户外休闲和踏青赏花的新需求,主动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基本实现了“安全、秩序、质量、效益、文明”五统一的目标。同时,该县全力提振文旅行业消费市场,加快消费回补、释放城市消费潜力,在需求端为群众努力营造“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的文旅市场氛围,不断提振居民消费信心。

今年以来,邵阳县承办了全市夏季消费促进活动启动仪式,举办各类展销活动 11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0.6%;东方·凤凰城消费集聚区入选全省首批省夜间消费聚集示范区;举办全县首届房交会,商品房销售逆势上扬,销售面积增长6%。据统计,该县第一季度国内旅游人数达68.53万人次,同比增长88.31%;国内旅游收入7.96亿元,增长67.81%。第二季度国内旅游人数达75.4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8.93亿元。

--> 2023-09-05 文/易鑫 黎飞明 刘飞 图/申兴刚  谢冰 ——邵阳县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50613.html 1 文旅融合“三底色” 巧绘乡村“锦绣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