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在外,常常听到别人说,邵东什么都好,就是缺水。
小时候去县城的舅舅家,早晨起床,我含一口水在嘴里来回倒几下,刚要吐,舅妈一声大喝,慢!我吓了一跳,愣愣地看着舅妈。舅妈把水桶放到我面前,说,把水吐到桶里,等会洗脸水也倒进桶里,要用来冲厕所。我当时蛮惊讶,心想,城里人就是小气,一口漱口水用了一次还用二次。从此就有了心理阴影,到了舅舅家怕用水。
长大后在县城买了房,住八楼,自己也成了城里人。开始那几年,隔三差五就停水。一停水,就要提上水桶到楼下的“小河”取水,然后越“小桥”,过“草径”,乘电梯,一趟一趟往楼上奔。几趟下来,腰也酸,腿也痛。这时,才明白了城里人为何“小气”。
受了水的“欺负”,心里难免有怨气。为了生存,我们邵东人修了100多口山塘,建了10座中型水库,可还是缺水。这些年,邵东的高楼像雨后的春笋,一拨一拨冒出来,城区面积成倍扩展。我又开始担心,如何解决供水问题?可我是杞人忧天了,现在邵东城区不但不停水,而且水变清了变甜了。这是怎么回事?有知情人告诉我,邵东有一群懂水的人。懂水的人?我又好奇又敬佩,向往有一天能一睹他们的风采。
也是天随人愿,这天,邵东市作协组织会员到兴隆水厂采风。我们到达水厂时,就看到水厂的经理罗小刚站在台阶上迎接。我以前并没见过罗小刚——也许见过,只不过不认识而已。我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个和水“相知相爱”的人:短发,圆脸,穿一件天蓝色短袖衬衫,戴一副黑框眼镜,很年轻,很精神。
打过招呼,罗小刚把我们领进一间大房子。这间房子像电影中的作战指挥室,南面墙上覆盖着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幕,上书“智慧水务管控一体化平台”。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字、标识、图案,不断闪烁。罗小刚站在屏幕前开始讲解,什么开源节流、智慧保供啊,什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微量检测、5G通信等高科技啊,什么统一调配、防漏防污染啊。他一边讲一边挥动手臂,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我仿佛看到桐江水、资江水、黄家坝水库的水在他的指挥下,乖乖地流进水厂,流向千家万户的水龙头。
兴隆水厂像一个大花园,草木葱茏,鲜花吐蕊,时而有蝴蝶追逐、嬉戏。前面这栋房子像医院,又像科研楼。几十个房间,摆满了各种各样先进仪器,化验室、检测室、监测室、水质检测站、流动注射分析室……让人眼花缭乱。
后面几栋高矮不一的房子才是“车间”。上十几级台阶,眼前出现一个大水池,被间隔成几条两三百米长的“水渠”,像游泳比赛的赛道。我仔细一看,只见水里漂浮着密密麻麻的“毛发”和尘粒,甚至还有一条死了的小鱼。走了一百多米,奇怪,水变清了。再走几十米,水更清了,像山泉水,看着就想喝一口。是谁在变魔术呢?水池尽头是一栋房子,墙上写着“V形滤池”几个字。房里是一个个四方形深井,井里安装着一排排大水管,水花飞溅,机器轰鸣。下几级台阶,是另一个“车间”——活性碳吸附池。出了门,前面又是一栋房子,墙上写着:臭氧——生物活性碳滤池……
原来,一滴水从河里到老百姓的家里,要经过“百转千回”。
站在中午的阳光下,我仿佛看到家中的妻子正打开水龙头,清清的自来水汩汩流出。那涓涓流水,像一首美丽的歌,一遍又一遍从我心上淌过。
(申云贵,邵东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