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里,几十年不见的发小欢聚一堂,相约去看儿时的母校。
走在故乡的热土上,感觉是如此的亲切,又是那样的陌生。6米宽的草砂路,平坦宽敞,单车、大货车、小轿车欢快地穿梭着。路旁,一条小溪叮叮当当地自弹自唱,清浅的溪水缓缓流淌,像大地跳动的脉搏。小溪堤岸都用石块砌成,坚固、美观。曾经的堤岸是泥墙,水牛一踩,凹进去一个氹;雨水一冲,塌掉一个角。溪边打了护栏,还竖着充满诗意的路标,“愿所有的美好和期待都能如约而至”。
这是我的家乡吗?记忆中的那条黄泥土路呢?路上,农民们挑担踉跄前行,扁担咿呀咿呀地呻吟,拖拉机醉汉一样,吼出一股黑烟。童年的印象中,去上学的这条路,坑洼漫布,雨季时,那就是蹚冬泥巴田一样。泥浆似糯米粑粑一样,黏黏的、稠稠的,粘着鞋子扯不脱。脚,从靴子里拔萝卜一样拔出来了,一不留神就踩在冰凉的泥地上。在这片泥海里,我的凉鞋带子被扯断多次。回家后,不得不把火夹烧红,把断了的鞋带烙上一个黑疤,后来干脆打赤脚上学。
说笑间就来到了学校,记忆中学校的模样已荡然无存。造型别致的校门,像扬帆起航的船舰。校园里,漂亮的塑胶跑道、大气的塑胶球场、阶梯式的升旗台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旁边一个巨型花篮,镂空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大的玉兰、樟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树下摆了十几个乒乓球台。冬青树绿得沉默,美人蕉开得烂漫,木槿和紫薇像是要把夏天点燃。高高的教学楼环绕在四周,每间教室装有防盗门,有大大的不锈钢窗户。里面有现代化的多媒体,四块天蓝色塑胶移动黑板镶嵌成一体。黑板上有方格暗纹,便于老师做图画线。配套的卡通塑胶桌椅,形状柔和可爱。教室里不仅有风扇,竟然还装了空调,这设施完全超乎我的想象。
我童年读书时,学校设在老祠堂里。门槛由大青石砌成,两块长长的木板立在两边就是门扇,门上钉着两个大铁环。学校有三个小天井,一个大礼堂。每当下雨时,礼堂就变成了池塘。教室是土砖砌的,房梁上铺着晒簟做隔层。有人用棍子在墙上凿出洞,用刀子刮脱墙皮,在上面刻字。每到冬天,刺溜溜的风钻进来,把人冻得手脚麻木,铅笔也拿不稳。冬天,学生们大多带着火箱,还带着棉鞋,棉鞋里垫着一把草。上课时,双脚放到火箱上,偶尔把手放到火箱上烤一下,再哈口气,搓一下,才写作业。说是火箱,其实里面没什么火气,里面就是放几铲热灰,几个松球而已。一到下课,我们就嘟着嘴,鼓起腮帮,把快要熄灭的火吹旺点。有的人提着火箱来回荡秋千,火就会燃起来。等到上课,大家脸上、鼻子上就沾满了灰。你看着我笑,我看着你笑,教室里笑声一片。
返回的路上,只见三五只小鸟收集着夕阳,马路两旁的别墅像花朵绣在大地上,村落如一首清新的田园诗。田野里飘来一阵歌声:“阿哥阿妹唱山歌,唱起月亮爬山坡。唱得喜鹊枝头叫,唱得哥妹百年合。哟嗬哎……”哎,忽然觉得自己成了家乡“陌生客”。
(李云娥,邵阳县人,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