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8月15日,在北塔区状元洲街道北塔社区的邻居节活动上,68岁的苏尊其为母亲马祝英深情演唱一曲《母亲》,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他声情并茂的演唱,令听者无不动容。
“我有5个儿子,最大的儿子今年75岁,最小的也有66岁喽,我还有9个孙辈、11个曾孙!”一曲听罢,92岁的马祝英老人开心地跟记者介绍起家庭成员。虽已过耄耋之年,老人依旧精神矍铄。现在,她跟着四儿子苏尊其住在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家属院里。
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马祝英的老伴离开她已经34年了。老伴离世后,她独自住在双清区佘湖社区的老房子里。“这么多年来,儿子儿媳从来没有凶过我,儿媳都通情达理,不存在婆媳矛盾。他们兄弟之间也团结互助,妯娌之间和睦相处,经常一起约着来家里看我。”马祝英说。
2017年,马祝英身体不适,住院时不小心摔伤了腿。自此,她的5个儿子开始轮流接她至家里照顾。“我们这个大家庭氛围特别和谐,兄弟之间经常走动。每年春节,陪着母亲,四世同堂过大年。”苏尊其说。
“母亲养大我们不容易。那时候家里的粮食不够吃,刚好我们又都是长身体的时候,母亲总是把好的留给我们。”回想起母亲抚养自己长大成人时的艰辛,苏尊其无比动容。
1974年,苏尊其参军入伍,每年回家探亲一次。1979年,他奔赴前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1985年,苏尊其转业至邵阳市劳动教养管理所(邵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前身)。“那时候我在战场上,不能与母亲通信,母亲特别担心我,经常睡不好觉。退役回乡后,我决心要弥补这种聚少离多的遗憾,多花时间陪伴母亲。”
“家风好,我的晚年也幸福”
孝顺是最美的家风。孝道是家风传承中永恒的核心价值。而孝顺,总是藏在细节里。
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家属院里有个棋牌室,这里是马祝英“老有所乐”的地方。“我每天都会和邻居们在这里打牌休闲。我儿子都会往保温杯里装满热水带过来给我,提醒我要多喝水。”说着,老人高兴地拿起保温杯给记者展示起来。
饮食上,苏尊其和妻子每天精心为母亲准备一日三餐,注重饮食搭配,确保老人膳食均衡。
“我母亲对我爷爷奶奶他们特别孝顺,我们从小都看在眼里。”苏尊其认为,孝顺的传承是潜移默化的,而父母就是最好的榜样。
马祝英说,不仅儿子们经常陪伴她,她的许多孙辈即使身在外地,每年都会抽空回来看望她,带她到市区周围散心。“我现在是享儿孙福,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我都实现了。家风好,我的晚年也幸福呢!”
良好家风代代传
“这家人家风和善,从不与人发生矛盾,宁肯自己吃亏也绝不让邻里吃亏。”提起马祝英一家,同住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家属院的李静安赞不绝口。
“从小父母就教导我们要善良。”苏尊其说,他们这个大家庭十分重视家风建设和传承,家庭成员经常研习和亲睦邻、与人为善之道。
马祝英生活在佘湖社区时,有位八十多岁、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邻居。秉承着“宁肯自己辛苦点,也要让邻居过得好”的理念,她经常无微不至地照顾和关心该邻居,深得其他邻居好评。马祝英家也被评为社区“五好家庭”。
“母亲的榜样作用一直影响着我。”在部队时,苏尊其是战友眼里的“热心人”。得知战友家里有困难,他总会尽其所能寄钱给予帮助。返乡工作后,对待劳教人员,苏尊其注重教育感化。对有困难的劳教人员,他总是给予热心帮助和倾情关怀。
苏尊其的儿子苏依、女儿苏欢欢都是教师。兄妹二人平时尤其注重言传身教,不忘教育自己的孩子孝顺长辈、与人为善。苏依说:“我和妹妹从小就以父母为榜样。我们希望我们的小孩也能以我们为榜样,将我们家里这种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