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邵东皇帝岭林场。我所居住的院落在双河水库的库尾,靠一条羊肠小道和外界相连。过去,这里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由于没有通公路,我们出行,都得步行。不少从外地嫁来的媳妇,经常笑称自己“天天在坐11路车”。
这辆“车”,我从上初中一直“坐”到大学毕业。冬天放学回来时,我一个人饥肠辘辘地行走在小道上。有时,身后突然“沙沙”作响,吓得全身立即爬满鸡皮疙瘩。打着手电筒来接我的父亲或爷爷每次都嗔怪我太抠,说如果坐公共汽车到堆头,然后走路回家,就不至于如此了。我口头答应着,但一直坚持“坐11路车”。
我上大一时,组里人自发组织起来修公路。按人口多少,每户承包一段,费用自理。那个寒假,大家忙到腊月三十下午,才修好连接林场主公路的支路。那天晚上,整个组里鞭炮响个不停,欢庆终于有了连通外界的公路。
公路修好后,组里的年轻人纷纷购置起自行车来。我父亲听说住在隔壁县的外甥准备“单车换摩托”,就连夜赶了过去,扛回了他不要的自行车。就这样,我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车改”:“11路车”换成了自行车。这辆车,伴我完成大学学业,伴我参加工作,尔后是伴我走亲访友、谈恋爱。五年后,自行车老化了,我准备买一台摩托车。拿着钱去买时,店里刚好没货。败兴而回不久,我的母亲就患上了重病,且一病就是好几年。待母亲稍微好点,我的父亲紧接着也患上重病,并在三年后过世。我买摩托车的钱,自然也全部搭了进去。我的“自行车换摩托”的梦,夭折了。
经济上刚缓过来不久,我就考到县直机关工作。住房问题,自然就上升为头等大事。买摩托车的事情,就先压了下来。期间,每次回老家,我们都是坐公交车到高桥或皇帝岭场部,然后再租摩托车或步行回家。2008年,我带几岁的儿子回家过春节时,因为冰冻,所有的车辆都只能开到高桥,再也无法往里走。儿子一路走,一路跌跤,摔得鼻青脸肿,眼睛都哭肿了。不少人开玩笑,说把公路路面全部硬化,可能就会好许多……没有想到,当初认为不大可能的事情,不到十年就变成了现实,这里的路面得到了硬化。
等忙乎完住房的事情后,我才发现,身边熟悉的人早已摩托车换小车了。考虑到生活实际和工作需要等方面的因素,我们也买了辆代步的小车。就这样,我实现了人生的第三次“车改”:自行车换成了小车。
我的三次“车改”,见证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
(周志辉,邵东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