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五项重点内容的前两项。近年来,我市以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场地)为“主讲台”,积极创新宣讲内容、阵地、队伍和形式,深入开展宣传宣讲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入基层、进万家、直抵人心。
理论宣讲作为党的理论创新工作的延续,是新时代传播党的理论最新成果和武装全体党员干部的重要途径,是一项需要久久为功、锲而不舍长期努力的工作。理论宣讲工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在基层落地落实,凝聚人心、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重要使命,还需要我们不断开拓创新——
要用“减法”创新宣讲内容。理论宣讲中,如果内容过于深奥,干部群众难以理解与接受,那么就要求宣讲内容在与党中央的精神保持高度一致的情况下,要“减低”理论性、“减少”空谈、“减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首先,要突出政治导向上的精准,从宣讲导入、理论阐释,再到实践先进典型案例的选取,都要细而又细地做好设计,让宣讲有高度、接地气;其次,要通过干部群众熟悉的人和事,来展示所要宣讲的理论在实践中的“真实模样”;再次,要用最简单朴实的语言开展宣讲,让更多基层干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更好地推动党的每一项重要方针政策在基层一线落地落实。
要用“加法”创新宣讲队伍。“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批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好的人才,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要扩大理论宣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让宣讲“接地气”“冒热气”,就要运用“专家+”的方法,统筹整合体制内外资源,建好用好各类宣讲队伍。首先,要整合党校、社科以及各单位党务工作者等体制内资源,组织一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具有较高理论素养、熟悉社情民意的理论宣讲专家队伍;其次,要从社会团体、优秀志愿者组织等不同群体中,选拔有理论基础和宣讲能力的同志建立理论宣讲小分队,打造“志愿服务”宣讲队伍;再次,要动员基层一线的优秀群众、道德模范、“五老”人员积极加入到理论宣讲队伍中来,让更多人主动学习理论知识、主动传播理论知识,让理论宣讲之花开遍每一个角落。
要用“乘法”创新宣讲阵地。理论宣讲,重在常态长效,要求在用好宣讲阵地上做好文章,要立足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做好“乘法”,拓展宣讲“舞台”。首先,要发挥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场地)作用,充分利用党员活动室、文化场馆、革命遗址遗迹、纪念场馆、农家书屋以及其他场所,建立固定的宣讲场所。其次,要践行群众在哪里、宣讲就走向哪里的工作方法,结合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将宣讲场所搬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城市广场、公交车上,开辟灵活的宣讲场所;再次,要拓展创新线上阵地,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上开辟宣讲专题栏目,积极开辟开发微视频、微课堂、抖音、快手等理论宣讲新平台,让理论课堂从“纸面”走向“云端”,让理论宣讲实现多方位、零死角、全覆盖。
要用“除法”创新宣讲形式。理论宣讲,重在实效,这要求创新宣讲形式方法手段。首先,要精准把握受众需求,多“除去”宣讲内容的理论化形式,把“高大上”的理论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小故事,转化为指导群众现实生活“用得着的方法”,让宣讲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其次,要多“除去”开大会、读文章、讲要求,“照本宣科式”的宣讲,要用干部群众更容易接受的“互动式”“体验式”“对谈式”“文艺式”等方式,让党的理论入脑入心;再次,要“除去”课堂教学式的宣讲形式,要根据时机、场合、受众的不同,采取灵活的宣讲方法,可以在“院落会”谈天说地的过程中,传播党的声音;可以在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时,穿插讲解一些理论知识;可以在群众家中“聊家常”时,宣讲国家的惠民政策……总之,要用接地气、贴民情、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宣传形式,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送到群众身边,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