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宜赏紫阳花,雨中观赏最妙。秋天宜读《源氏物语》,月夜翻阅最好。两者都暗合“物哀”(编者按:日本文学理念,指真情流露)的心境,有种凄婉的美。我觉得,日本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里有两点极有趣:一是日本平安时期(794—1192)男女约会,夜宿于女方家里的男子必须在天明前赶回家,然后迅速写好情书送给女子示爱。情书的文采、书法、格律乃至纸张都极讲究,有的还要精心附上一枝花草,若文采不优美、笔迹不漂亮都要受人嘲笑的。二是平安时期的日本推崇唐文化,以汉文化懂得多少、汉书写得好否来衡量一个人的学识。他们尤其喜欢白居易的诗,《长恨歌》几乎人人能背。《源氏物语》作者紫式部便是白居易的忠实粉丝,文字里随处可见化用的白诗。据说在洛阳白居易墓,有的日文献碑将白居易誉为“日本文化的恩人”。
当时的日本有多么推崇白诗呢?白乐天有首《紫阳花》:“何年植向仙坛上,早晚移栽到梵家。虽在人间人不识,与君名作紫阳花。”诗前注曰:“招贤寺有山花一树,无人知名,色紫气香,芳丽可爱,颇类仙物,因以紫阳花名之。”平安时代学者源顺十分喜欢“紫阳花”这个名字,便将原叫“叶狭蓝”的花命名为紫阳花。其实,日本的紫阳花是学名为虎耳草科的绣球花,并非白乐天所称的紫阳花,因为它绝无香气。这是个浪漫的误会。
千年过去了,白居易喜欢的那棵树被雨打风吹消失了,准确答案已经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但紫阳花一名,因贴切又好听,就在东瀛流传开来。不少俳谐师写过紫阳花,例如《万叶集》里有:树木静无言,无奈紫阳花色变,迷乱在心间。然而,充满了物哀的俳句背后却是有科学依据的,紫阳花会随土壤酸碱性和养分改变花瓣颜色,酸性土壤时偏蓝,碱性土壤就偏红,即使距离相近的两株,颜色也可能大相径庭。这种特性,让紫阳花之美充满了随意性,若是年年去同一地方赏,也年年会有惊喜。渡边淳一有部小说《紫阳花日记》,讲的是一对夫妻间发生的背叛与猜忌的“暗战”。
一天,在公园看到一大片紫阳花,碧蓝,粉紫,浅红,花团锦簇,如莫奈的画。花枝带着梅雨时节的楚楚水气,风过处波光潋滟。我驻足看了许久,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后来,在花店里买了几枝紫阳花,随意插在陶罐里。绿叶紫花,极是清丽养眼。可惜只养了两天,花朵便枯萎了。也许单朵的紫阳花并不起眼,成片成片的紫阳花形成花海,如云似雾,才叫壮观。
世界之大,不过春之花夏之雨秋之月冬之雪,花鸟鱼虫皆有禅意。煮一壶茶,坐在紫阳花丛中慢慢斟饮,看微雨飘飘扬扬,花朵蒙上一层薄薄的水雾,缠缠绵绵有无限情意。这些紫阳花仿佛凝聚了世间所有花的美丽,即使只有一丛,也可以用“姹紫嫣红”来形容。可惜,它们的花期短,不日便将凋谢。这让人不由感叹,红颜易老,时光易逝。人到中年,历经了些风霜雨雪,懂得生命如这紫阳花绚丽而短暂,渴望回归天真质朴。那么,就让我们以草木为友吧,找寻那种野性自由的生命张力。去掉那些枝枝叶叶的欲望,像植物一样生长开花,清简节制岂不更好?
(蔡英,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