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信自强”的话语转变,这一创新理论以历史的主动精神回应当今时代之问与现代化的现实之需,并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深厚底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独特价值。
集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背后的文化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可以说文化建设自始至终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文化自信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撑,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和自信自强,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归根结底是坚持文化自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其中文化建设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
文化建设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而言主要体现为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文化建设可以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引导。同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相比,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更新发展理念,这里面文化所起到的思想引领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当今文化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扩大对外贸易的主导型产业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特别是随着经济与文化的不断融合,文化产业将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要做大做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与提升作用。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文化建设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需要自始至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一切发展为了人民,这也顺应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变化。
有效提高全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
全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以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为保障,着力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中国传统文化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现实困境具有重要启示作用,我们要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和提升人们的人格境界和道德水平,进而全方位提高人民思想文化素质,提高全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基础上逐渐发展和完善的,两者是统一联系的,离开传统文化的沃土和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是无源之水。不论是国家、社会还是公民个人层面,传统文化所孕育的民族精神、文化理念和现实追求仍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从国家层面出发,中国古代记载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典籍《尚书·五子之歌》中提出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古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民主”“富强”则是对这种传统民本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升华。在社会层面,孟子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构建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而个人层面,“言必信,行必果”“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都有体现和说明。
有力彰显中国文化的持久生命力
纵观历史可以了解到,早在汉武帝时期我国开辟了影响深远的“丝绸之路”,其壮举被后世称为“凿空”。除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同样不可低估,海上丝绸之路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这一时期中原生产的大量丝绸和瓷器被运往阿拉伯半岛甚至北非和欧洲地区,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生活,同时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除此之外,在思想文化史层面中国文化也一直秉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面对不同文化类型的差异,如理学的建立,其基本形态就是“在儒家经学、道教与佛教相结合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的。理学是哲学化的儒学,其中渗透了佛教和道教的思辨方法和认识方法”。如果不主动吸收借鉴道家与佛家的相关思想,儒家思想势必走向式微和衰落的命运,这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特质和核心精神。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注重中外文明交流,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中国文化持续不衰的根本原因所在,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持久生命力。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