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死于何年何月何日,是一团雾。但是,屈原“水死”,好像还留下了不少“史影”。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称:“(屈原)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该传末尾,司马迁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这个“观”字,值得深思。后司马迁不久的贾谊,写有《吊屈原赋》,中有“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之句。“侧闻”二字,更可玩味。
其后,提出屈原“水死”的,是东汉的王逸。他在《楚辞章句·离骚》篇里注“彭咸”说:“彭咸,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宋人洪兴祖按曰:“屈原死于顷襄之世,当怀王时作《离骚》,已云:‘依彭咸之遗则。’……盖其志先定,非一时忿怼而自沉也。”王逸之说,可能是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影响,但更直接的应该还是阅读屈原作品时所产生的观感。王逸的话很恳切,洪兴祖的按更有根据。可惜,彭咸其人虚无缥缈,有点不大可靠。不过,信之者也不少。
《艺文类聚》引《齐谐记》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给后人提供了屈原投水的时间和地点。又说:“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连祭品也出现了。接着,《太平寰宇记》引《襄阳风俗记》甚至说:“其(屈原)妻每投食于水以祭之。”老妻也活灵活现地来了,太像一回事了。
以上资料,证明屈原“水死”,应该是无法否定的。
可恼的是,有些人偏偏就是否定屈原“水死”这一点。宋人钱杲之说:“(屈)原作《离骚》在怀王时,至顷襄……始投汨罗,不当预言投江事也。”这话明显是针对洪兴祖“其志先定”说的。世上先定死志的人多矣,钱杲之这样反驳,无力之至。宋人陈振孙等又提出屈原效彭咸“水死”实际是个“寓言”,即未曾真的水死的意思。彭咸是否“水死”,世多疑之。但彭咸即使只是一个“寓言”,又岂能说屈原就不能投水呢?明人汪瑗又说,“彭咸”并未投水,是“西逝流沙而作了”“隐士”的。猜测屈原也未投水,也是如彭咸“隐去”作世外人了。其可笑与陈振孙等人一样。日本汉学家白川静先生,认为彭咸是“巫祝者的祖神”,屈原的“流亡”,象征着巫祝势力的衰落,与“水死”无关。越说越让人摸不着边际了。
下面,探讨一下屈原为何“水死”。很多学者都给出了屈原“水死”的原因,但都不太令人信服。
我认为,屈原“水死”,和“天命说”有关。什么是“天命说”?在战国晚期,所谓“天命说”,大概就是通行的“五行说”。“五行说”的创始人邹衍,认为黄帝得的是“土”德,黄帝之后为夏,夏得的便一定是“木”德,“木克土也”;夏之后是商,商得的便是“金”德,“金克木也”;商之后是周,周得的便是“火”德,“火克金也”。
嬴政自居为“水”德,为什么?“水克火也”。嬴政之所想,亦屈原之所想。屈原“水死”,说到底,就是希望楚国能抢在秦国之前一步,把这件一统天下的大事完成好。这是长期生活在战乱中的屈原,对天下百姓的人文关怀,是他的一次最自觉、最严肃,也最有政治内涵的生死抉择!
在我的专著《屈原综论》中,收有《说屈原水死》一文,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
(易重廉,中国屈原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