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深入调查研究下功夫解难题,靠贴近实际和贴近群众的务实举措抓落实,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从中央到地方,无论是在会议上,还是在检查、调研中,各级领导强调最多的都是落实的问题。
尽管这样,却还有个别单位或部门在一片落实声中把应该落实的工作“落空”了。主要原因,还是少数领导干部缺少一种抓落实的意识。
落实,首先是一种观念。观念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这里强调的落实观念,就是我们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的前提条件,如果忽视了这点,就等于在思想上缺少“落实”这根弦,任何计划、方案、措施、制度都会变成一纸空文。今天,我们并不缺少好的蓝图、好的政策,但为什么有些工作却在落实效果上打了折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少数同志不重视、不善于或不愿意抓落实。比如,有的是“天桥把式”光说不练,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有的是“柿子光挑软的捏”,该啃的硬骨头不啃,该接的烫手山芋不接;还有的是“沙滩流水不到头”,开始红红火火,结尾不了了之。
落实,又是一种作风。看一个干部的落实意识强不强,主要是看他的工作作风实不实。有的人愿意做表面文章,甚至把实际的工作都做“虚”了,这和我们党倡导的求真务实作风是格格不入的。真刀真枪抓落实,相对于玩虚的、甚至“花拳绣腿式落实”,必然要面对更大的挑战、付出更多的心血。改革创新中,如果过分爱惜自己的“牙齿”,就不敢去啃硬骨头。抓工作落实也应事不避难,敢于在关键问题上寻求突破,在短板问题上打开局面,既不回避矛盾、遇到困难绕道走,也不争功诿过、出了问题藏着掖着。
落实,还是一种能力。这能力那能力,不落实就等于没能力;千忙万忙,不抓落实就是瞎忙。“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某老字号药店门口的这副对联告诉我们:“必不敢”,是因为结果的尽善尽美离不开过程的尽心尽力。对于每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能不能做到抓好工作落实,不仅是党性修养、思想作风和精神状态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其能力素质的最好检验。良弓在手,贵在速发。同是落实工作,轻重缓急各异,该闻风而动的理应马不停蹄,该锲而不舍的就要不休不止,努力做到“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只有在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的磨砺中练就过硬的素质,提高狠抓落实的本领,拿出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才能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抓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