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昏到深夜,一台放映机、一块幕布、一张硬盘——邵阳县长阳铺镇长阳铺村59岁的残疾人陈卫忠坚守电影放映一线40年。8月11日,陈卫忠被评为2023年7月份敬业奉献类“湖南好人”。
自告奋勇
陈卫忠左下肢短且畸形,右上肢肩胛骨脱臼,行动非常艰难。因为残疾,12岁才上学。他左手写得一手好字,爱看书、爱唱歌、爱讲演,很有文艺天赋。1983年7月,21岁的陈卫忠高中毕业,正赶上镇里招聘电影放映员。他看到招聘广告后,主动找到党委书记自荐报名。书记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就让他报了名。当时一同报名的有6人,经过县电影公司的培训考核后,他和另一位青年被录取。从此,走上了电影放映之路。
那时候,农村电影放映员都是“日走千家村,夜宿万户床”。陈卫忠不论严寒酷暑,坚持天天放映。白天,他和同事们肩挑一百多公斤重的机器设备和影片,汗流浃背,翻山越岭。到达放映点后,还要采集新人新事,编写成快板词或演唱素材,并制作幻灯片,进行演练,为晚上放映做准备。新片上映时,为了帮助群众看懂看好电影,还要编写电影放映解说词。在电影放映过程中,穿插二胡、竹笛、快板等表演,有声有色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时配合党和政府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
创新载体
解说电影,既要把故事情节交代清楚,还要夹叙夹议给观众以启发,又不能喧宾夺主与影片台词雷同,这就需要抢空插白有高超的技巧。陈卫忠的解说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并善于运用群众语言,声情并茂、生动传神。前来观影的人都夸陈卫忠讲解得好。
正因为如此,人们一听陈卫忠来村里放电影,都特别高兴,干农活的都提前收工。吃过晚饭,孩子们一个接一个端着小板凳到放映场抢占座位;年轻人搀着老人、抱着小孩来到放映场,放映点场场爆满。
2005年,国家实行“2131工程”,电影行业迎来了第二个春天。陈卫忠和同事们挑着胶片电影放映机,走村寨、入矿区、到学校,开展公益电影放映活动。每年放映560余场,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2008年,我国开启数字电影时代,陈卫忠再也不用肩挑手提去放映了。2015年,他自费购买了三轮电动车装载放映设备,结束了一瘸一拐走路去放电影的历史。
自导自演
陈卫忠认为,残疾朋友也是社会的财富,应得到礼让帮扶、关心呵护和理解信任。为此,2019年,陈卫忠成立“邵阳县志不残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招募残疾人演员35人,其他演员12人。自编脱贫攻坚、乡风文明建设的剧本,并精心排练,到村里开展文艺义演活动,鼓励村民自强自立,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宣传乡风文明建设典型,弘扬农村精神文明。他自编自导的《十劝诸君莫赌博》《移风易俗谱新章》《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农民心里乐呵呵》《懒汉扶贫》《反诈骗》等节目,得到广大群众的称赞,演了一场又一场,戏约不断。
3年来,陈卫忠举办义演活动89场,免费培训残疾文艺人才150人次,举办关爱残疾人募捐活动10场次,自编自导自演各类文艺节目127个,为邵阳县的文化事业和残疾人事业作出了贡献。
陈卫忠几十年如一日,用辛勤的汗水、智慧的火花和不懈的追求,谱写了一曲曲人生闪光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