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体育学校学生在授课内容上与普通中学略有不同,教学重点也差异甚大,但开展思政教育同样重要。在体育学校推进思政教育与体育教学的有机融合,促进以体育人、以体化人,让体育精神进课堂、进头脑,对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一些体育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仍存在不足。这些学校往往更注重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技能,组织各类运动竞赛,而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相对较少。在这些学校中,思政教育课程设置较少,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有的即使安排了思政教育课,内容也往往只涉及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政治常识,缺乏更为深入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
新时代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因此,体育教育必须融合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切实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体育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来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选择适合学生阶段性特点的教育活动,不仅有利于丰富课余生活,减轻学生学习压力,而且可以提升学生思想品质,助力思政教育工作,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例如,在体育场馆或教室中,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电影、展览、演出等,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此外,在体育比赛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精神等,在课外体育活动和代表队训练中,也可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融入思政教育。
融入课程授课。体育学校的学生也要完成一定的学习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思政教育和课程授课融合,通过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例如,在体育理论课程中,可以加入体育文化、体育历史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体育的发展历程和意义,增强他们的体育素养和文化底蕴。这类融合课程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尽量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资料。
优化组织培养形式。在体育学校教学过程中,应通过优化教学形式来完善思政教育,让学生在群组合作之中不断相互学习和提升。例如,在体育技能训练中,可以加入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商。体育学校还可以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通过规范学生行为和加强纪律教育来推进思政教育。可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和引导,培养他们的纪律意识和自律精神。还可以采用融合培养的模式,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来推进思政教育。在体育比赛中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胜负,培养他们的竞技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在运动训练中加强对学生的自律和纪律性培养,塑造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要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实践体验,采用情景教学、角色扮演、游戏互动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领会思想道德的价值。
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形成协同效应。完善体育学校思政课建设,教师是主力。教师要承担教授运动技能及增强学生体质的职责,同时要以教学主体的身份真正投入到教研活动中,为课程教学提质增效,提升思政教育的意识和能力。要建立思政课程集体教研制度,支持体育教师与道德与法治教师建立跨学科的研究组织,加强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专题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
只有当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将其融入体育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才能培养出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体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