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风轻柔,从山谷徐徐而来。我伫立云山诗墙前,轻声颂读着武冈诗词协会主席朱振宙写的序言:“楚南胜境,天际殊乡。山以云名,名接大荒。一岭横空,叠巘重冈。道家福地,六九排行。入山近秀,时见苍黄。蓊郁所蔽,幽且清凉。望之若阙,近之咏扬……”
举目四望,云山连绵起伏,青山含黛,翠色流烟。一带碧水,穿山越岭,像一条扭动身躯的巨蟒,缓缓流经诗墙。溪中有道道鹅卵石堆砌的水坝,拴住了水流的脚步,形成一汪汪绿潭。潭水澄明透亮,亮得能看见溪底的砂石。它们圆圆扁扁、胖胖瘦瘦,有的被厚厚的青苔包裹,有的黄澄铮亮,静卧在水中,显出油画的色斑和明艳。溪水两岸层峦叠嶂,陡峰雄奇壮观,起伏若浪,直插云际。座座小山包形状各异,层次分明,疏朗有致,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和质感。诗墙后面高矗着拜月亭,红柱黄瓦,气宇轩昂,飞檐翘角,灵动飘逸。满目青山、遍眼碧水,仿佛置身于画中。
云山诗墙坐落于云山山脚伴山冲景区,全长69米。5堵独立的石墙晶莹光洁,错落有致。诗墙脊背成波纹状起起伏伏,宛如巨龙腾空飞翔。勒石上墙的诗词联曲共69篇,古典诗词28首,今人作品41篇。名篇佳构琳琅满目,清词丽句比比皆是,可吟可颂,可观可叹。发古人忧思,抒今人胸臆,歌云山秀山丽水,唱云山云卷云舒。
诗墙上荟萃了当代72位书法家精心创作的70件书法力作,聘请能工巧匠阴刻在麻白色的花岗石上,诸体兼备,形神俱佳。隶书笔力遒劲,楷书端庄凝重,行书飘逸潇洒,草书笔走龙蛇。游客既能享受诗词中的风花雪月、气象万千,更能领略书法艺术的纵横捭阖、大气磅礴。历史在这里穿越,古今在这里融会……建筑、诗词、书法融为一体,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
不知不觉起云了,絮状的、肉瘤状的、条形的云团飘飘荡荡,蔚蓝的天空格外妖娆。我在诗墙前徜徉,默念着镌刻在诗墙上的第一首作品——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送柴侍御之武冈》:“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王昌龄一生多次遭贬,贬官龙标期间,好友柴侍御从龙标前往武冈任职,诗人写诗为他送行。“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古往今来青山不老,明月照人,朋友即使相隔千里万里,也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
湘西南佛教圣地胜力寺坐落在云山堂。这是一个山坞,四周高,中间低,大大小小的山头就像瓣瓣盛开的莲花。山坞密布原始次生林,这里花木扶疏,绿荫如盖,泉水淙淙,鸟语似歌。我注目着诗墙,从头看到尾,又从尾看到头。读着读着,清代诗人姜常谦《登云山偶题寺壁》一诗赫然入目:“一峰才送一峰迎,七十一峰天际横。忽听梵钟知寺到,闲依古树看云生……”朗读着诗句,我陶醉了,怀揣虔诚在艺术的殿堂里穿行,心生赞叹,情思绵绵。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盘桓踯躅,静心诵读,诗墙的确是慰藉心灵、寄托情感的芳草地。
(夏太锋,武冈人,湖南省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