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宛旦平出生在新宁县一户普通农家,从小天资聪颖,读私塾时就很受老师的喜爱,被视为可造之材。后来,他相继考入新宁县立学堂、长沙岳云中学。受到毛泽东、何叔衡、夏明翰等人的影响,宛旦平192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经组织推荐进入黄埔军校。
军校门前嵌着“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的对联。有人把它作为口号只挂在嘴上,有人把它立为誓言牢记践行。宛旦平选择了后者,将它融入自己的骨血。军校学习结束,他成了叶挺铁军的一员猛士,在北伐战争中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很快升任营长。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宛旦平率部参加了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宛旦平随军转战潮汕地区,因伤被捕。在监牢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顽强不屈。他的哥哥宛方洲时任汝城县县长,来到监狱具保把他领出去。他怀疑哥哥向反动派作了什么保证,严辞拒绝。他说“不明不白让你保出去,我还不如把牢底坐穿”,彰显出共产党人宁折不弯的风骨和大义凛然的品格。后来,党组织为了保存革命实力,通知他可以借机出狱,他才服从组织安排出来了。
1929年8月,宛旦平在私塾恩师牵线下,结识了端庄贤淑的李竹青。但完婚第一天,他就接到党组织的密信。他毫不犹豫地告别妻子,接受组织派遣奔赴广西参加百色起义。起义成功后,他在红八军任参谋长兼第二纵队司令。广西革命风暴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恐慌,急调军队围剿。1930年3月20日,革命军民在龙州新镇广场举行大会,因有人叛变通敌,突然招致敌人四个团包围。敌众我寡,万分危急,宛旦平选择留下来掩护大部队转移。他率领一个营迎敌而上。战斗从上午打到晚上,最后宛旦平身中数弹,英勇牺牲,时年30岁。
直到1964年,宛旦平的战友、时任国家水产部副部长的袁也烈将军来新宁视察工作,询问宛旦平亲属情况时,家乡才知道有这么一位伟大的烈士。
宛旦平的妻子李竹青,其父曾任晚清“千户长”,可谓名门闺秀。在众多的追求者中,她偏偏选择了以文天祥自比的宛旦平。夫夷江边执手泪眼相望,宛旦平叮嘱:“等我生意好了,一定来接你。”新娘哽咽回应:“我一定等你。”丈夫做什么生意,她心知肚明,但丈夫不说,她也不问。她带着丈夫留给她护身的鱼叉,多少次站在夫夷江边盼着夫君归来,朝暮江水天际流,形只影单眼望穿。
亲人劝她,兵荒马乱的,旦平回不来了,找个男人嫁了吧,也好有个依靠。李竹青一心一意,选择默默地等待,一等就是一生。直到三十多年后,才得到丈夫早就牺牲了的音讯。她捧着迟到的“革命烈士证书”哭了整整一天。
1980年,80岁的李竹青来到广西龙州烈士陵园,颤颤巍巍地走到丈夫的墓碑前呼唤着:“旦平,我来看你了。”87岁临终时,她不停地念叨着丈夫的名字,最后的愿望是把当年结婚的红妆和丈夫唯一的家书一并陪葬。家乡人民为了纪念她,在村口建起了一座凉亭,命名为竹青亭。亭柱上,广州军区原政治部副主任邓正明少将撰写的对联赫然在目:“旦平南征北战沙场洒热血;竹青夏去冬来寒舍盼君归。”
宛旦平和李竹青的事迹感天动地,广为流传。其中一位深受感动者叫谢志明,他成立了宛旦平故里红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创办了旦平故里红色旅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仲夏时节,我们来到旦平故里红色教育基地参观,这里环境幽雅静谧,林茂花香,溪吟鸟语,空气十分清爽。谢志明在他的办公室接待我们。在交谈中,才知道他入党多年,曾是一国有企业的领导。企业改制后,他去广西南宁创业,专程到广西龙州烈士陵园拜谒宛旦平烈士墓。看到小小的墓碑,他突然生发一个念头,决定回家乡建一个烈士纪念园,立一座英雄纪念碑,请烈士魂归故里。经过数年建设,基地现已成为国家AAA景区、湖南省省级红色景区等。谢志明说,他还将继续投资,把基地打造为国家AAAA景区。我不禁对眼前这位实业家肃然起敬。他爽朗地说:“我只图宛旦平等无数革命先烈的事迹一代一代传下去,让后人记住他们。人生追求的不能只有物质,更重要的是崇高的信仰和精神!”
在宛旦平广场,竖立着宛旦平威武高大的铜像。讲解员告诉我们,这里曾经生长着一棵有900余年历史的重阳木,宛旦平牺牲那年它倒下了。树却没有死,巨大的躯干横亘在穿村而过的溪水上,变成了连通两岸的“长生桥”。后来为保护这棵大树,人们在树干上面建了一座混凝土桥。看着瘢痕累累充满顽强生命力的大树,我心潮跌宕起伏,感慨万千:宛旦平用献身革命的忠诚给历史留下了一道亮眼的光芒;李竹青用对丈夫的忠贞在人间谱写了一曲壮美的爱情绝唱;新时代的谢志明怀揣对烈士的崇敬,大公大义建设起旦平故里红色旅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同架起一座联结革命历史和未来的浩气长存的桥梁。
(杨建新,市政协原副主席、市党史联络组常务副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