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03日

保护耕地“命根子” 修复矿山“绿底子”

邵阳日报记者 易蓝 通讯员 彭少飞

盛夏当时,年中已至。两则信息振奋人心——

湖南南山国家公园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案例入选湖南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

省自然资源厅公布了13个2023年度湖南省耕地保护创新案例,我市2个案例——“洞口县落实‘四到位’,以最务实举措追回‘变装出走’耕地”和“邵东市仙槎桥镇压实基层责任,打通耕地保护‘最后一米’”上榜。

绿色成为发展底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普遍实践,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画卷最动人之处。作为城市发展的“引领者”、绿水青山的“守护者”,今年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强化资源家底调查、突出规划源头保护,聚焦规划编制、耕地保护、生态修复、要素保障等重点工作,交出一份份实实在在的成绩单,力促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实现“双赢”。

耕地保护进位争先

我市将原来“田长+检察长”“1+1>2”的模式,升级为“田长+检察长+警长”“1+1+1=0”(存量全清零、增量零增长、新增零发生)的新模式,在全省率先实现“三长”融合。

为推动田长制工作落地落细,我市成立市田长制办公室工作保障专班,市级田长以上率下带动各级田长巡田,4个月内全市巡田比例由9.7%上升到73.4%,并呈逐步上升趋势。

今年来,我市共完成非农非粮问题整改658宗,整改率位居全省前列;全市恢复耕地整改工程完成率达93.41%,增加耕地2146.67公顷,实现耕地“进大于出”的历史性转折。

生态修复自我加压

示范性工程提速增效。湘桂岩溶地湖南沅江、资江上游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预计提前一年完成全部工程施工,目前已完成修复面积695.26公顷,任务达成率69.29%。

我市积极探索创新生态修护方式,破解生态环境损害修复难题。目前,全市已形成邵东市、隆回县“生态修复+中药材种植”、邵阳县“生态修复+油茶经济”、新宁县“生态修复+林果经济+旅游”、绥宁县“生态修复+林茶经济(青钱柳)”、武冈市“生态修复+文旅”等五种各具特色的生态修复模式。同时,将武冈市马鞍历史遗留矿山作为试点,引进第三方社会资本,力争形成社会资本参与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的邵阳经验。

服务“发展六仗”有力有效

规划编制有序推进。我市174个乡镇(街道)启动了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确定了技术单位。市综合交通体系国土空间专项规划通过专家评审。

要素保障提速提质。我市以服务项目为导向,为项目配备“用地保姆”,采取“提前介入,主动服务”方式,保障城龙高速、新新高速等一批重点项目及民生工程项目用地。今年上半年,全市批回用地项目86宗、244.8027公顷,批准乡村集体建设用地项目45宗、25.337公顷;审核建设用地项目38宗,全部落实耕地占补平衡。

资源管控从严从紧

启动历史旧账清理。我市成立“三类土地”清理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工作专班,实行“领导包案、一地一策”工作机制。截至目前,全市批而未供土地处置278.9公顷,闲置土地处置250公顷。

违法违规整改提速。按照先易后难、分类整改的原则,有效遏制违法用地行为,减少违法用地存量。截至目前,全市4385个存量问题已整改到位。

督察执法权威持续加强。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为期一年的自然资源领域违法犯罪专项整治行动,今年来累计向公安机关移送线索52起,向纪检监察部门移送线索9起。

安全稳定责任落实落细

强化安全治理。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聚焦自然资源领域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关键点和薄弱环节,持续开展安全隐患清底、项目审查清仓、问题整改清零三项行动。今年来,共核实自建房719922栋,整治10203栋,整治率达100%,位居全省第一。

推进地灾防治。全面排查2615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完成100处地质灾害普适型监测设备和100处雨量计设备的安装和投网运行;严格执行领导带班的双人双岗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及时发布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气象专题报告、重点防范预警信息等,实现“6小时预报、3小时预警、1小时叫应”工作目标。

--> 2023-08-03 邵阳日报记者 易蓝 通讯员 彭少飞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49040.html 1 保护耕地“命根子” 修复矿山“绿底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