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02日

历久弥新军民情

——洞口县一家四代接续守护红军墓的故事

邵阳日报记者 张洋 杨钢强 通讯员 凌峰

8月1日,王军带着家人像往常一样,来到洞口县花园镇西中社区李家渡红军墓,清扫、祭奠……每一个动作,王军都熟稔于心。

王军今年45岁,中共党员,退役军人,是洞口县花园镇西中社区李家渡红军墓第四代守护人。王军1997年12月入伍,2000年退出现役回乡,一直在广东沿海地区打拼。2013年,王军父亲王水洪的一通电话,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父亲希望王军放弃外面优越的生活,回来承担守护红军烈士墓的责任。原来,在王军之前,他们家已经连续78年三代接力守护红军墓。当好红军墓守护人已成为王军一家的传统。

1935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长征途经李家渡(现洞口县花园镇西中社区)的时候,20多位红军战士在此牺牲。当时,王军的爷爷王康元年仅12岁,放牛回家路过麦子塘时,眼看炸弹落在身边,一名红军战士扑上去将他压在身下。王康元躲过一劫,那位红军战士却英勇牺牲了。为了报答红军战士的救命之恩,王军的曾祖父王仁德喊上乡亲们,一起冒险将牺牲的红军战士遗体安葬在麦子塘的一块空地上。后来担心遭地主破坏,又将烈士遗骨移葬长岭界。王仁德去世前,特意立下家规家训:一是每年的春节、清明节和中元节,都要先祭红军烈士,再祭祖先;二是要世世代代守护好红军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爷爷王康元入了党,担任西中大队的书记,为了守护红军烈士墓,他放弃了转干的机会。去世前,王康元特意将守护红军烈士墓的责任郑重移交给了王军的父亲王水洪。王水洪是个不善言辞的老实人,一直默默无闻地守护红军墓。直到2013年因为高血压导致脑中风,他担心无力承担守护责任,才有了召唤王军回来的那通电话。

王军当时月工资收入已经过万元,在珠海买了房子,妻子、儿子和岳父母都在珠海生活。经过深思熟虑,他说,作为家中的长子,第四代守护红军墓的责任必须承担起来。他做通妻子和岳父母的思想工作,放弃高薪,辞去工作,卖掉房子,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守护红军墓。

回来后,好多人说王军傻,放弃高收入回乡义务守护红军墓,王军总是坦然地说:“没有当年红军战士的英勇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的傻是值得的,当好第四代红军墓守护人是有意义的。”

为了更好地保护红军墓,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王军举家搬进红军墓旁的老村部。洞口县把李家渡红军烈士墓作为党性教育基地,持续加大投入,打造成新的红色教育基地,许多单位的党组织在这里开展党日活动,进行党性教育。每年的清明节和烈士公祭日,县、镇的清明祭扫和烈士公祭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王军说,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发生在这里的红军故事。我要把祖辈守护红军烈士墓的家训告诉我的儿女,要把发生在我身边的红色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 2023-08-02 邵阳日报记者 张洋 杨钢强 通讯员 凌峰 ——洞口县一家四代接续守护红军墓的故事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49006.html 1 历久弥新军民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