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血脉代代相传,支撑着中国人独特的“血性”品质。虽然,多元化的时代应以包容之心待天下之物,然而,当今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文化领域出现的一些问题,匪夷所思,十分畸形。比如,相当长一段时期以来,由于西方不良文化的入侵,充斥在舞台上、影视圈里的艺人,一个个搽脂抹粉,脱毛美瞳,耳钉闪光,彩发披肩,男女不分。误导越来越多的男孩开始梳妆涂抹追求“精致”,成为“伪娘”。当“肤白貌美”成了评价男性的审美标准,当那些标榜着“柔弱美”的男子越来越受追捧时,我们不难看出,“伪娘”之风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已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过度的娱乐化开始麻醉人们的价值取向,消磨人们的精神斗志,一些人的基本道德和人伦观念出现严重的偏差,中国人的“血性”似乎正渐渐消失。
“伪娘”风气是一种畸形文化,是对中华文化的亵渎、侮辱和腐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阳刚,崇尚智慧,崇尚勇敢,因此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从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开始,中国人的生命里就被灌注了血性,也正是因为有了血性,我们才能不断战胜自然,才会在斗争中不断发展进步,中华文明才成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中仅存的文明。我们的军队也是如此,南昌起义以来,我军的武器装备相对落后,物质相对匮乏,但是只要杀敌的冲锋号响起,就算手中只有大刀梭标的红军战士也足够让拿枪拿炮的敌军胆寒,凭着这股“不怕死”的劲儿,无数官兵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一次次地置之死地而后生,硬是在器不如人的环境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7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薄衣单衫的志愿军战士,用手中简陋的轻武器,在冰天血地里与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拼死搏杀,彰显了中国人英勇无畏、荡气回肠的英雄壮举,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这就是血性的力量,这就是我军能够战胜困难、杀敌制胜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部战区陆军某师时,曾驻足在反映该师激战松骨峰情况的展板前,指出“我军历来是打精气神的,过去钢少气多,现在钢多了,气要更多,骨头要更硬”。
血性胆气从何而来?来源于绝对忠诚,忠诚能够激发真正的血性。作为新时代的军人,我们担负着保家卫国、巩固国防的历史使命,需要的正是这种敢于斗争、敢于吃苦、敢于胜利的铁血精神。然而,毋庸讳言的是,娱乐圈中的“伪娘”现象也开始污染军营。个别官兵越来越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怕拉杠磨破自己“纤细”的双手,怕太阳晒黑自己“白嫩”的脸庞,怕流汗浸湿自己“华丽”的衣裳……“颜值”是提升了,而革命军人该有的杀气豪气却丧失了。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和平时期,决不能把兵带娇气了,威武之师还得威武,军人还得有血性。必须加强战斗精神培育,教育引导广大官兵大力发扬我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保持旺盛革命热情和高昂战斗意志。”远离了战火硝烟,和平的环境何其珍贵,我们是否真的就能放松警惕、享受当下?试想,清初时期的“八旗兵”也是一只“威如雷霆,动如风发”的虎狼之师,但是后来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最终惨败在八国联军的坚船利炮之下。事实证明,一支军队如果没有了虎狼之气,必然会成为虎狼之食,这是历史的昭示,更是对现实的警示。
全军党的建设会议强调,着力解决各级党组织在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抓备战打仗能力、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军人生来就为打仗,血性永远是军人的脊梁,永远是胜利的刀锋,只有青春和汗水才能守卫祖国的和平与安宁。广大官兵唯有牢记光荣传统,扛起时代使命,传承铁血军魂这个克敌制胜的“传家宝”,发扬“逢敌亮剑,以气胜钢”的精神,面对日益增多的风险挑战,以坚定的信仰信念、百折不挠的血性胆气,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争做钢多气更多、骨头更硬的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努力培育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提高打赢本领,在新的战场环境下将自己锻造成为国家之剑的寒锋利刃!
(作者系国际战略问题研究员、军事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