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01日

俚语赏释

“玻璃相公”(外六则)

许文华

相公,旧时妻子对丈夫的敬称,又称成年男子,后被用于指那些斯文的读书人。“玻璃相公”,是指那些身体欠强壮,弱不禁风或干不了粗活的男子。本俚语应是产生于普遍重体力劳动而轻脑力劳动的社会环境下。这些斯文的读书人,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在生产活动中,简直就是一个废物,就像一个玻璃做的人,虽然好看但一碰即碎。所以,“玻璃相公”曾一度是对体质文弱的读书人蔑视性的称呼。

“不当锣打,不作鼓响”

武冈有一个地方剧种叫“祁剧”,该剧种在架场后、正式演出前,要敲打一段时间的锣鼓,以招揽观众,这叫作开场锣鼓。演员在这段时间可以做演出准备;观众听到剧团的锣鼓声,便知道戏要开演了,没有入场的赶快入场。敲锣打鼓是演戏的前奏,听不到锣鼓声就是没有演戏这回事。

“不当锣打,不作鼓响”,指某人(某机构)对别人的委托、嘱咐或承诺别人的事情不放在心上,没有办理的迹象。

“不涵服”

本俚语指对别人比自己好怀嫉妒心理,不能包容信服。有些人不管别人的“好”与“强”是否对自己有损害或有威胁,心里总有种说不出的不舒服感,嫉妒心理强的甚至因此去干损害别人的事情。

当别人容不得你的好而做出损害你的事情时,你或第三人用“不涵服”来分析这人的心态。

“不化愚气”

本俚语指人愚笨,教不乖巧,或指人死守原则不知变通,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本俚语语面简单而内涵丰富,在使用中常带有责备、贬低和气愤的情感。在不同的用语环境中,本俚语体现出的意义是不同的。在教授较笨拙的人技艺时,被教人接受能力差,传授人性子急,用本俚语责备被教人;或者,在要求某人更新观念而被要求人不接受,甚至遭其反驳时,也使用本俚语责备被要求人。在这两种情况下,主要体现出的是说话人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同时,此俚语是对用语对象的强烈刺激,有益于其发愤学习或反省自己,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有时,在要求别人变通处理某事项(侧重于为自己谋私利)遭到拒绝时,也使用本俚语责备别人。

“不冷不热,五谷不结”

如果气候没有冷热之分,那么所有的粮食作物就不会结果实。此俚语常用以劝勉年轻人要热爱劳动,不要因冬天怕冷、夏天怕热而不肯外出。

本俚语从人们生存所依赖的五谷生长需要一年四季的冷热变化出发,指出人不可怕冷怕热,畏缩不前。本俚语也可以引申为:困难与四季冷热一样不可避免,必须直面战胜它。

“不是咯根吃菜的虫”

“咯”,武冈读音为guǒ,与指示代词“这”意义同。本俚语原意是这条虫子不吃这种菜,用来指某人不是做某事的料。本俚语其实是一个比喻:把人做事比喻成虫吃菜,什么样的虫子只吃什么样的菜,什么样的人只能办什么样的事。本俚语往往被用来作为自己或自己的亲人做不了某件事的说辞,但使用中往往不是表示谦虚(也有诚恳地表示没有能力的),而是有能力却没有机会做。

“不是肥土不栽姜,不是好汉不出乡”

本俚语原意为不是肥沃的土地,不会用来栽姜;不是有本事、有能力的男子汉,不会离开家乡到外地去谋生或创业。本俚语是把出乡的男子汉比作栽姜的肥土,告诫人们不要轻视外乡来的人。

姜的生长对于土质的要求很高,要想产量高首先要求土地肥沃,肥力不高的黄土栽培的生姜产量是不会高的。武冈在这方面还有一句俚语,叫“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过去不像现在,在过去,没有过人的胆识和能力是难以在别处生活或安家立业的。把出乡谋生存的人比作能栽姜的肥沃土地,包含了对外乡人的敬重,充分体现了武冈人民胸怀博大、与人为善的特点,没有地区偏见和歧视。

(许文华,武冈市作协会员)

--> 2023-08-01 许文华 俚语赏释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49109.html 1 “玻璃相公”(外六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