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邂逅一位村支部书记,聊起农村工作和机关干部应如何与群众打交道时,他感叹一句,就是别当“接头干部”,要当“多头干部”。
见笔者不好理解,这位支书解释说,少数机关干部下村时,与工作对象约个见面时间地点,匆匆“接头”说几句,问个数字填个表,交代几句就上车走。对这些“接头干部”,群众表面应付,心里却不满意。他们貌似下了乡、进了村,实际上却只是个形式。这种蜻蜓点水式的调研作风,不仅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反而影响了干群关系。
“多头干部”就完全不同了。他眉开眼笑地说,开展大调研、大走访活动以来,“接头干部”毕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机关干部能够沉到基层,深入一线,与群众打成一片,对百姓问寒问暖,群众称他们是“多头干部”。
一是常蹲田埂头,干事有准头。他们只要一进村,就躬下身子进柴屋,拉张马凳坐灶头,掰着指头问情况。民情了然于心,问题一找就准,思路一理就清晰,帮助制定的惠民措施、落实方案细致又具体,条条落到了百姓的心里头,群众把他们当成了“主心骨”。
二是常临家里头,群众有靠头。由于他们常在村里跑,常往百姓家里走,具体情况明,全村各家各户生活情况,在他们心中都有一本明细账。特别是那些有常年患病的“老药罐”,他们更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平时只要来村里,稍有空隙,就亲临床头问寒问暖,有时还免不了送方送药上门。人心往往就是这样,只有干部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干部当亲人;只有干部平时多关心群众疾苦,常临家里头,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实事好事,才能成为群众拥护的贴心人,群众心中也才有了靠头。
三是常去地里头,落实有劲头。“多头干部”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常去百姓的田间地头。近山知鸟音,近水识鱼性。身处地头,既了解农作物的长势、收成,了解农业生产情况,更能感受到“盘中餐”的粒粒辛苦,真切体察到群众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
当前,基层特别是农村工作头绪多、担子重、压力大。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结构需要深入调整,农村环境卫生需要进一步治理,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加大力度,惠农政策需要进一步落实落细……所以,特别需要更多的“多头干部”,对农村复杂现实了解深,对基层问题研究透,解决相关问题举措实、标准高、成效大,真正达到“走基层找问题想办法促发展”的目的。
(作者系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