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25日

理解和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哲学意蕴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杨曼萍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从哲学层面对党的指导思想进行了高度概括提炼,为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品格、鲜明特质、精髓要义提供了“金钥匙”。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理念。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对于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不仅体现在人民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社会精神文明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以强烈历史主动精神推动了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飞跃发展。特别是新时代十年,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生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这充分展示了我党人民至上的唯物史观。

自信自立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生动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从近代以来的深重苦难到如今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百多年来的伟大实践中成功探索出来的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必须坚持自信自立”,走自己的路,独立自主,这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生动诠释。

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根本要求。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无论守正还是创新,其本质都是坚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坚持把客观事物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创新才能更好地守正,只有创新才能使所守之“正”与时俱进,获得强大生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守正创新,在立场、方向、原则、道路等根本性问题上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同时,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坚持立破并举,以巨大政治勇气和政治魄力推进各方面改革和创新,使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焕然一新。

问题导向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坚持和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就是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在工作和实践中就是要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

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坚持普遍联系、全面系统、发展变化,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观点。从普遍关联、运动变化的系统观念出发把握外部世界,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也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我们坚持用系统观念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整体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

胸怀天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历史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也是对中华文明中天下大同理念的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与世界深入互动中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不仅是直面中国问题的理论产物,更是应对世界问题的思想结晶。新时代十年,中国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政治勇气和无比深厚的历史责任观照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解决人类普遍问题提供了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所以,坚持胸怀天下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在新时代中国实践中的具象化表达,是在现实实践进程中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方法。

总之,“六个必须坚持”从总体上深刻彰显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时代中国伟大实践中的具体化呈现,是结合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所进行的创造性发展,我们必须坚持好、把握好、运用好。

(作者单位:湘中幼专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23-07-25 杨曼萍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48556.html 1 理解和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哲学意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