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思想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文化文艺传承与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盼,是赓续中华历史文脉、推动新时代文化文艺工作高质量发展、谱写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华章的根本遵循。
推进新时代邵阳文学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全力彰显中华文化之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重在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近年来,文学界,特别是广大作家有意识地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如对民间故事、民间戏曲、民间工艺、民歌民谚、土语方言等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了采撷和借鉴,也在故事风格、意象运用、古典意蕴等方面萃取和化用了本土文学传统的精华,尽力使之融入文本的内部肌理,重拾传统之美、溯源民族经验、再寻民族精神将会成为一条越来越宽阔的文学之路。广大作家要深扎中华民族传统的厚实土壤中,深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使之与现代社会、当今世界相适应,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全面多元彰显中华文化之力。
二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大力展示新的文明形态。中华民族曾经对世界文明作出过无可估量的贡献,未来还将向世界展示新的文明形态。我们必须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融入文学作品中,通过文学创作,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结合,通过创新的方式展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互交融,产生新的艺术价值。
文学是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扎根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创作营养,坚定为人民创作的信念,努力抒写时代的风云变幻,展现新时代新华章。近年来,全市广大文学工作者始终把新时代的劳动人民作为抒写的对象,出现了歌颂扶贫英雄人物和劳动人民的长篇报告文学《爱无残缺》《聆听花开的声音》,歌颂文化标兵的长篇报告文学《跟着老后走花瑶》,歌颂纪检监察反腐英模的长篇小说《阳光之下》,歌颂铁路先锋的长篇小说《白驹过隙》,歌颂公安尖兵的长篇小说《网探》等等。这些作品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扎根人民、书写人民、启迪人民。
三是要坚持守正创新,主动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新征程上,我市广大文学工作者要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新文学。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坚持守正创新,树立艺术雄心,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实践中,在人民丰富生动的生活创造中,不断更新思想范式、艺术形式、话语方式,捕捉新的语言、新的人物,塑造新的形象、新的风格,创造“时代经典”,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要塑造宏阔格局,讲好邵阳故事,讲好湖南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近年来,市作协组织作家围绕“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讴歌二十大,抒写新时代”“青山碧水新湖南”“邵阳作家写邵阳”“脱贫攻坚·梦圆2020”“走向小康——乡村振兴看乡村”“文艺战疫”“邵阳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邵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重大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创作采风,真实生动地记录社会之变、邵阳之进、人民之呼,展现生活之美、生态之美、文化之美,抒写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很好地体现了邵阳精神、湖湘风范、中国气派。出现了一批反映时代的现实优秀作品,如长篇散文《驻村扶贫手记》,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小说集《那山那村》,描摹湘西南古镇历史变迁和人情风貌的中篇小说《半边街》,聚焦乡村扶贫的长篇儿童小说《驭蜂少年》,反映家乡巨变的长篇小说《故人庄》《翠石岭之上》,记录时代变迁的散文集《乡村书》和《回家地图》,定位村庄变迁的诗集《远去的村庄》《我把世界分为村里与村外》《废墟上升起一座博物馆》等等。
广大文学工作者要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用优异的文学作品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
(周伟,市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