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25日

岭上开遍“石榴红”

——走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

马娟 谢纯奎

乌兰浩特市各族群众在乌兰牧骑宫开展文化活动庆国庆。

兴安盟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特色课程中。

“唱响新时代”活动走进乌兰浩特市,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火红热烈的民族舞蹈演绎民族团结的华丽篇章。

乌兰毛都草原水草丰美、牛羊成群。

炎炎夏日,石榴花开正艳。

7月8日至12日,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近百家媒体代表齐聚“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切磋媒体融合技艺,领略多元化的农地、牧地、林地风光,感受多民族和谐共进的团结风尚。

“与山盟,与水盟,与兴安盟。”兴安盟位于大兴安岭中部南段、科尔沁草原北部,与蒙古国接壤。辖区内不但拥有内蒙古典型草原风光,还分布着稻田和植被丰富的松木山林。眼下正是当地稻苗生长、草木繁茂的季节。在兴安盟日报社的组织下,记者与200多位媒体同行一起,从兴安盟中心城市乌兰浩特一路向西,穿越无边草原,走进牛肥马壮的牧场,听马头琴声在辽阔的原野飘扬。

身着民族盛装的兴安盟群众热情好客,一一为我们献上哈达。在祖国北疆,记者编辑们唱响《我和我的祖国》,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悄然在每个人心间绽放。

“红城”乌兰浩特

乌兰浩特是兴安盟的中心城市,蒙古语原意为“红色的城市”,外人多简称其为“红城”。1947年,乌兰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创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政府——内蒙古自治政府。从此,鲜为人知的乌兰浩特被载入中国民族革命历史的光辉史册,被誉为“内蒙古红色的摇篮”。

记者跟随采访团先后参观了位于城中心的“五一会址”和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乌兰夫办公旧址等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五一会址”因1947年4月23日至5月1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这里召开并宣告内蒙古自治政府在此成立而得名。从随行讲解员处得知,1947年,为了响应乌兰夫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的号召,各地少数民族群众代表骑着马匹和骆驼,不辞辛苦,连续赶路几天几夜才来到乌兰浩特,只为在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举手表决。由此可见,当时少数民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十分拥护。

如今,“红城”乌兰浩特的红色故事已为越来越多人熟知。城市主街干道醒目处,时不时可见“红城1947”的宣传字样。红色旅游显然已成为乌兰浩特的闪亮名片。

乌兰浩特还有以成吉思汗庙为中心的旅游创新区、天骄神骏文化旅游体验区、敖包相会塞北风情休闲区,是有着浓厚蒙元文化风情的特色小城。

“三千孤儿入内蒙”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新中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自然灾害,全国粮食供应严重缺乏,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政府收养的几千名孤儿因为粮食不足,面临营养不良的威胁。紧急关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动请缨,将约3000名孤儿分批次接到内蒙古。自身并不宽裕的内蒙古人民,用博大的胸怀接纳了3000个嗷嗷待哺的小生命……

“三千孤儿入内蒙”是内蒙古大草原上蒙汉儿女们共同唱响的一曲拯救生命的赞歌,更是一段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佳话。大草原收养了孤儿,有党和国家的关怀,“国家的孩子”从此不再是孤儿。民族团结融入了实实在在血脉传承的岁月里。

在兴安盟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草原,记者有幸观看了当地干部群众共同演绎的《乌兰河畔的红树林》。该剧以“三千孤儿入内蒙”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一个成长在内蒙古草原上的南方少年席海涛融入草原、热爱草原并扎根草原的故事。

剧中宝音、诺日玛夫妇为培养这位“国家的孩子”付出了一生的心血,哪怕让自己的亲生女儿辍学,也依旧坚持将席海涛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席海涛也用实际行动回报这片大草原,回报党和政府,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力量。

该剧12名演员都是来自乌兰毛都苏木嘎查的工作人员。扮演草原母亲诺尔玛的演员是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苏木的团委书记、组织干事秦星星,由于日常工作繁忙,只好放弃休息时间进行排练。她说:“草原人民接纳了远方的孩子们,这缘分也让各地和内蒙古草原结合在一起。是爱让我们拥有了这段缘分,一定要把这段缘分传递下去。这是我看这个剧本时的第一反应。”

《乌兰河畔的红树林》已演出20余次,共3500多人观看。跌宕起伏的剧情、饱满的人物形象,收获观众的一致好评。

乌兰牧骑与驭马勇士

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有蒙古包的地方,就能看到乌兰牧骑的身影。他们是一支支小型、流动、专业的文化宣传队,活跃在农村牧区,为长期劳作生活枯燥的牧民送去欢歌笑语。

乌兰牧骑,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嫩芽”。第一支乌兰牧骑队成立于1957年。随后近70年的时间,各地均组建了自己的乌兰牧骑文艺队。队员们来自不同民族,吹拉弹唱样样在行,著名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是我的家乡》等均来自这些乌兰牧骑队伍。

在乌兰浩特,一场由兴安盟乌兰牧骑文艺工作者排演的“兴安岭上石榴红”主题晚会,让200多名媒体人直呼过瘾。蒙古人特有的浑厚嗓音,加上蒙古歌曲高亢悠长的曲调,火不思、胡笳、雅托克、蒙古角、马头琴等蒙古传统乐器的演奏,让人仿佛置身茫茫草原与天地对话。

“看了这场演出,我才明白蒙古人的能歌善舞是传承在基因里的。”河南信阳日报社编委、总编室主任向炜说。

同样让人惊叹的还有蒙古马术表演。在乌兰毛都草原,身着蒙古族服饰的骑手们驰骋马场,扬鞭驱赶数十匹骏马奔涌向前,惊险刺激的马上杂技表演,再现了千年前蒙古部落高超的马背作战本领。

阿尔山“不冻河”

在-30℃的东北,有一条河流,有近20千米的河段终年不结冰。它名叫哈拉哈河,被称为“不冻河”,发源于大兴安岭,最终流入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贝尔湖。

不结冰的河段正好在兴安盟的阿尔山一带。因为此处是亚洲第一的阿尔山火山群,受岩浆活动影响形成奇特景观。每到冬天,处于不冻河段的阿尔山天池雾气缥缈、碧绿如明珠,在冰封大地汩汩流淌,宛如仙境。

而在兴安盟,各民族之间也涌动着一条温暖的“不冻河”,它是各族同胞交流交融的纽带。这条河流叫民族团结。

各民族突破生活习惯与文化差异,互相包容、共同进步,才能如石榴籽般紧紧抱在一起。

这团结来自于尊重与理解。蒙古族的孩子从小学会了说普通话,汉族的孩子在学校集体学习马头琴,每当夜幕降临,朝鲜族特色村的烧烤摊人声鼎沸…….各民族早已亲如一家、密不可分。

这团结来自于开放与包容。兴安盟日报社同时出版汉语和蒙古语两份报纸,兴安盟电视台必须配有蒙古语主持人,盟区内所有的门店招牌、指示路牌都印有汉蒙双语……尊重各民族多样性,让汉蒙文化在互鉴中交融,在交融中发展。

我们相信,兴安盟各族人民的团结精神,必将在大兴安岭生根蔓延,开出最耀眼的“石榴红”。

--> 2023-07-25 马娟 谢纯奎 ——走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48550.html 1 岭上开遍“石榴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