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16日

我可爱的故乡

向彩麟

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怀念故乡——邵阳县九公桥镇东桥向家,怀念那里的山,怀念那里的河,怀念纯朴善良的父老乡亲。

东桥向家是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子,由老院子、新院子和铺里三个村落组成。一条清澈深幽的小河迂回在呈“品”字形的村落之间,过去常有村民在此挑水。河里游鱼成群,常有一米多长的大鱼游来游去,有时还跃出水面。至于几斤或十几斤的草鱼,则常有人捕获。那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捕鱼的工具,想吃鱼不是奢侈的事。还有一种小野鸭常独自浮在水面,一会儿潜入水底,一会儿又钻了出来,很是逍遥自在。

小河东边有一座弧形高水坝,终日流水淙淙。往上约百米处有一孔大拱桥,是老院子乡亲们上山打柴、下地耕种的便道。南边有三孔石板桥,则是通向村外的交通要道。每个院子在河边都有用青石板铺就、用于挑水和洗衣的小台子。台子的两旁,种植着遮天蔽日的乌桕树,为洗衣挑水的人们撑起一片阴凉。小河两岸错落有致地种植着四季常青的棕榈树及无数灌木,它们深深地扎根河堤,像两列庄严的卫兵,替游子守护着故乡的土地。

整个村子古木参天,飞鸟成群。清晨,有雄鸡引项报晓。傍晚,有虫鸣应和蛙鼓。伴着东桥坝水的协奏,像一支永不停歇的田园交响曲,永远荡漾在游子思乡的心湖!几十年的时光匆匆而逝,如今的东桥向家,早已“换了人间”。村子里洋房林立,小车成群。院里有树有花,院后有菜有瓜。东边是车库,西边有鸡鸭。三五之夜,赏清风明月,聆乡村天籁。

东桥向家虽然只有几十户人家,但读书人不少。父亲曾被晚辈称为“活字典”,我和小弟喜欢文学,可能是受父亲的熏陶。曾祖父在建铺面的同时,也建有学校,学校终日书声琅琅。后改为新学堂,我和村里二十几个小伙伴就是在这里启蒙的。王祜先生教学严厉而细心,很受学生和家长们的尊敬。为了改善学习环境,日本鬼子投降以后,在新院子左边盖了一栋两层楼的新学校,由毕业于武冈师范学校的向自明先生担任老师。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办起了飞云小学,才结束村办学校的历史。此后村里学习之风更为浓郁,小小的东桥向家竟然先后走出6名博士、3名硕士、83名大学生,为建设新中国输送了一拨又一拨人才。

村里民风纯朴,邻里和睦。东桥向家人凭本事吃饭,靠双手赚钱。村里除种地的农民外,能工巧匠也数不胜数,如篾匠、木匠、石匠、裁缝、理发匠等等。东桥向家有着良好的乡风,各家各户种植的水果蔬菜,大家可以共享;谁家有红白喜事,大家共同帮助,提菜拿刀,不取分文。

我是“少小离家老大回”。过去在我家做工的阳叔,自幼左眼失明,很少与人聊天。小时我分外调皮,犯了错只要躲在他的身后就安全了。他见我回来,不知从什么地方买了两斤米糖招待我。我因能吃到小时最喜欢的美食而特别高兴。可惭愧的是,我大老远回家居然没有给他老人家带半点礼物,与他比我是多么不谙世事。而最令我想不到的是,我们竟缘尽于此。等我再回家时,他已驾鹤西去。在伤心之余,米糖的美味,伴着丝丝缕缕的遗憾,永远铭刻于心。

我在“抗美援朝”的伟大号召中考上军校,后来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一个女孩子参军到朝鲜前线打仗,在我们村绝无仅有的,充满了传奇色彩,这让乡亲们茶余饭后多了些谈资。传来传去,我竟成了“双枪老太婆”,让人啼笑皆非。虽然我也曾和战友全副武装,深更半夜站在冰冷的山头,为防空洞里的战友站岗、放哨,但毕竟是在前线的后方,哪能与浴血奋战在前方的将士相比?乡亲们以我为荣的深情可见一斑。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千言万语道不尽家乡的美丽,万语千言诉不尽对家乡的眷恋。作为一名漂泊在外的游子,故乡,永远是魂牵梦萦而又回不去的地方。

(向彩麟,邵阳县人)

--> 2023-07-16 向彩麟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48185.html 1 我可爱的故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