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里插秧、小溪里抓鱼、厨房里炒菜……在青山绿水间,学生们放下书本,拿起劳动工具,体验劳动的快慰,感受劳动的乐趣。这是近年来我市各级各类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相关研学实践活动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的方针,充分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学校的“主导作用”、社会的“支持作用”,结合地域特色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模式,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夯实基础。
高位推动 健全劳动教育体系
劳动非考试学科,长期以来,学生、家长乃至社会的重视程度都不足。要推动劳动教育的落地开花,需顶层谋划、高位推动。我市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的邵阳市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劳动教育纳入邵阳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邵阳市学校年度工作评价实施方案的考评细则,还印发了《邵阳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从政策上、制度上强化开展劳动教育的支撑保障能力。
学校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最基本单元。近年来,我市各学校均明确了劳动教育实施机构和人员,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劳动教育领导小组,具体承担劳动教育的实施规划、组织、协调与管理等方面的责任,结合实际,制定了劳动教育总体实施方案和学年(或学期)劳动教育计划。
为确保劳动教育铺得开、落得下,在明确规定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纳入课程表,每周不少于1课时的同时,我市还建立了对县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保障劳动教育情况的督导体系,把劳动教育纳入对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范围,将区域性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对县市区教育督导内容;将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纳入对学校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建立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采用自主评价、他人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通过日评、周评、月评、学期评、每次活动必评,全面客观记录学生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
强化保障 夯实劳动教育基础
实践是劳动的基础,劳动需要实践做支撑,这也就意味着劳动教育的开展,不但需要各项设施、设备、工具的保障,更需要一定的场地、基地来实施。近年来,我市各地各学校迎难而上,多措并举保障劳动教育的有序、高效开展。
在劳动教育的推进过程中,我市着力整合资源,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校内建设劳动实践场所和劳动实践教室,校外建设综合性劳动实践基地,还鼓励推行“学校+家庭+社会”的模式,学校因地制宜,与当地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合作,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劳动实践基地。
几年下来,我市精心培育了7个湖南省首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8个市级校外劳动实践基地、112个校内劳动基地。如隆回县沐仙湖因地制宜建设了“三馆三中心”,根据不同学段分层设计了六大板块64个劳动课程;洞口县亿丰农林基地利用当地油茶产业资源,建成油茶文化博览馆。同时,我市还精心打造了1个省级劳动教育试验区,12所省级、21所市级劳动教育实验学校,形成“一校一品牌”的劳动教育发展新样态。洞口县开发种植、茶艺、植物印染等60余种洞口特色劳动教育课程;绥宁县双元学校“五育融合”的劳动教学理念、“三色并举”的多维课堂(红色思政+绿色种植+蓝色创新);隆回县东方红小学编写的《非遗传承与创新》纳入了湖南省芙蓉学校特色发展建议规划;邵阳县河伯乡河伯初级中学设计出八条“劳动清单”,构建劳科一体课程体系。这些劳动实验学校典型经验,切实发挥了区域引领示范作用。
平日里,特别是每年劳动节期间,我市都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进一步引导教师、学生、家长及全社会充分认识劳动实践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我市还组织开展了劳动创造幸福生活“七个一”系列活动,疫情期间将“五育并举”有效落实到“线上学习”中,开展了以“居家抗疫情,劳动促成长”为主题的居家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感恩,在劳动中不断成长。为推动劳动教育的不断深入,今年3月,我市组织开展劳模专题讲座274场次,惠及师生20余万人次,还组织了全市教师劳动教育微型课竞赛和劳动教育成果展示活动,以教研和典型的力量推动劳动教育的开展。
多元协作 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习惯形成性格。热爱劳动、积极参与劳动的习惯,不仅需要学校的引导,还需要将劳动与其他学科深度融合,将热爱劳动的意识根植在大教育的范畴之中,更需要家庭、社会携起手来,共同为青少年学生营造劳动氛围、提供劳动机会。
我市精心谋划“双减”背景下多学科融合劳动的育人模式。如挖掘思政课程中的劳动元素,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尊敬师长、善良孝顺、勤做家务、节约粮食等内容与劳动实践活动相结合,形成“劳动+思政”融合育人效应。各学校还立足地方特色,结合学生兴趣,选定木工、竹刻、蓝印花布、滩头年画等传统劳动工艺、非遗特色课程进入课堂;创设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食堂劳作、教室环境美化等劳动实践岗位,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根据农时特点,结合植树节、劳动节、丰收节等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劳动创造幸福生活、劳动最光荣的校园文化。
各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建立各学段劳动清单,严格按劳动清单将学校、社会、家庭劳动实践有机结合,构建起“家校社共育”的劳动教育模式。以家庭为基础,让劳动教育“生活化”,由家长鼓励孩子自觉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市五中等学校开展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制作月饼等活动,洞口县竹市镇大水中学每年丰收节组织厨艺美食展示秀活动,让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劳动,在互动中培养家长与孩子的亲密感情,搭建了“家校共育”的劳动教育新形态。
依托文明创建,我市积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和合作意识。“关爱劳动者”“护水小卫士”“关爱老人”等公益活动和垃圾分类、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常态化德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随着劳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市青少年学生在劳动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并在劳动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成长为德育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