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8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提出“十二个必须”,明确了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工作主线、重点任务、基本原则、战略举措、根本保障等新思想新理念,全面深刻回答了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系统阐述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民族理念与智慧、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学说的民族理论、创新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基础上,形成的视野广阔、内涵丰富、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文化基因: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哲理与智慧。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国家,维护民族团结是历代君王、政治家维系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留下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洛阳家家学胡乐”“万里羌人尽汉歌”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佳话。以“大一统”思想为根基的民族国家观、以“和”文化为内核的民族关系观、以“因俗而治”理念为要义的民族治理观等传统智慧在维护我国多民族国家团结统一与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民族平等、团结、交流交往的传统思想,创新地提出“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生命线”“交往交流交融”理念等重大论断,是中华民族传统民族智慧的创造性发展与创新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民族理念与智慧,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滋养和文化浸润。
理论渊源:赓续于马克思主义经典学说的民族工作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视野,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出民族形成与演进的规律,并且揭露出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与实质。指出“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为无产阶级民族工作指出道路与方向。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无产阶级政党的民族工作实践中得以继承和发扬,列宁和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深化民族平等思想,推行民族自决、多民族联邦制国家和民族区域自治等重要政策,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马克思主义经典学说关于民族工作的规律认识、解决民族问题的科学方法理论,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实践基础:脱胎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实践。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阔历程中,党和国家都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是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光辉典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民族存亡的内忧外患,党团结境内各民族一致抵抗外敌,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废除历史上遗留的民族压迫制度,开展民族识别工作,确立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和政策,建立起各级民族区域自治机关,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各民族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彻底驳斥了“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的错误观点,实现民族工作思想的拨乱反正和大解放,制定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把反分裂、反渗透、反颠覆纳入工作领域和范围,党的民族工作拓宽了全球视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明确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一系列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举措、重大部署、重大要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开创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中国特色。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邵阳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