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新一届邵阳市政协坚持以文化人,创新推动协商文化进校园,让学生体验协商文化,感受协商氛围,越来越多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学校治理建设中来。
筑平台:把委员工作室建到学校去,让学生看见协商。在校园培育协商文化,首先要有一定的形式和载体,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协商”。市政协的做法是把委员工作室建到学校去。一是找准位置。“学生有什么样的需要就建什么样的委员工作室”,市政协先后在学生活动中心和学生宿舍等最容易与学生交流的地方,邀请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风格设计,开设协商议事厅等,打造驻邵阳市三所高校联合委员工作室——邵阳市政协委员学习联络委员会委员工作室。二是选好委员。按照“与委员本职工作相结合、对学生工作有热情和学生特别喜欢的委员教师”三项原则,市政协从共青团青联、工会、妇联、九三学社等界别和高校中层层筛选出20名委员加入工作室,并与委员逐一谈话交流,明确履职时间和履职任务,防止“挂名委员”。三是理顺机制。以驻高校委员工作室为基础,建立起“界别+学校+模拟政协社团+学生”模式,让社团每个学生都有结对的委员。创新开展政协主席与学生“面对面”活动,市政协主席与主席会议成员定期与邵阳学院、邵阳职院、湘中幼专三所驻邵高校的学生就身边事务面对面协商交流座谈,有效提升政协的“知名度”,展示和传播社会主义协商文化的独特魅力。
激活力:把协商文化普及到课堂中,让学生参与协商。新时代下,加强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对政协工作的了解、对协商文化的认同尤为重要。市政协多途径多方面引导学校将协商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走近协商民主,掌握协商方法,让学生知道“怎么去协商”。一是委员精准引路。每名委员按照联系界别群众的要求,分别与1至3名学生结对,充分发挥委员经验丰富、业务精通的优势,对结对的学生提要求、指路子,帮助掌握协商方法,助力学生快速成长。二是加强人文交流。委员通过线上委员工作室定期开展值班,值班前3天发布值班预告征求议题,对共性问题组织集体交流,结果形成提案和微建议,对个性问题与学生进行谈心谈话和心理疏导。同时组织学生读书交流,启迪思想。三是指导社会实践。以“委员+学生”的形式,按年度协商计划开展课题调研,委员带领学生走访群众,分组指导学生开展专题协商、调研方法培训、提案撰写培训等。在委员工作室中开设政协管家、两会记者等岗位,组织学生参与专项民主监督等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发现问题,走出工作室协商议事。
育新人:把协商民主基因播种到学生中,让学生自主协商。深耕模拟政协社团,通过组织学生议事、直面校长、参与实践等形式,让学生知道“如何用协商”。一是学生议事,充分表达意见诉求。按照“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管理、自主实践”的思路,社团定期组织由议事学生、政协委员、协商对象代表、学校管理主体参加的“协商议事会”,聚焦校园快递、就业发展、体育活动、宿舍管理等学生身边具体问题,开展议事协商,意见归纳整理后统一向学校管理部门反映,并参与督促整改。长期性问题在政协委员指导下形成政协提案和大会发言材料,提升学生参与感。2022年底三所高校模拟政协社团发放“大学生创业就业”调研问卷9917份,收集各类意见建议1万余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发言材料《关于留住大学毕业生在邵发展的建议》,获市委书记、市长批示督办。二是直面校长,沟通渠道直接顺畅。明确模拟政协社团等学生自治组织形成意见和建议可以在“校领导接待日”活动上直接告知校长以及学校多个部门的负责人,形成学生与校长直接对话的制度性安排。2023年5月,邵阳学院学生模拟政协协会牵头,邀请邵阳学院党委书记、副校长及党政办公室、团委等十一个学校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开展“协商文化进校园,我为青年办实事”校领导接待日活动。三是参与实践,重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通过带领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监督和管理,开展社会调研,体验政协活动,感悟政治身份,帮助学生提升自理能力、参与管理能力、集体生活能力,培养全面的社会交往能力。2022年10月,率先发起邵阳学院第一届模拟政协提案大赛,从经济、文化、民生、教育、生态等多个方面进行实践调查研究,吸引300多名学生参加,收集有调研、有协商、有实践效果的模拟提案67份,经过网络评比、复赛答辩,最终评选出6件优秀模拟提案。目前,邵阳学院模拟政协学生社团已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首批100个重点联系模拟政协学生社团之一。
(作者系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