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11日

煮酒论史

屈原的名字

易重廉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称:“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名是名,字是字,不可混淆。

古时的人,为什么既有名,又有字呢?我们猜测,原始人类可能很早以前就把一个人的成分划作“肉身”与“灵魂”两个部分了。《左传》有言曰:“人生始化为魄(即肉身),既生魄,阳生魂(即灵魂)……”我们发现,无论是“灵魂”还是“肉身”,都与一个东西有着不可或分的关系,它就是一个人的“名”。一个人的名是怎么来的?《礼记》上说:“子生三月,父亲名之。”女孩无名。命名的也只是父亲。子生三月之后,父亲抱着儿子去祖庙命名,恭敬如仪,严肃得不得了。

关于名,《说文》有解释:“名,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有人说,天黑,不见人影,怕碰了谁,故“以口自名”。窃尝非之。

《西游记》第三十四回里有个故事——

二魔道:“……我也不与你交兵,我且叫你一声,你敢应我么?”行者道:“可怕你?叫上千声,我就答应你万声。”那魔执了宝贝,叫声“者行孙”。行者却不敢答应。那魔又叫声“者行孙”。行者忍不住,应了一声,嗖地被他吸进葫芦去……

“肉身”吸进葫芦去了,因为你的“名”被魔听了去。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个人的“名”,慢慢地便成了人类社会里必须深藏而绝不外露的重要机密。

“名”是机密了,人类社会的交往,“称呼”还是要有一个嘛!于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出了个主意:取一个“字”,也许可以对付。《礼记》曰:“既冠而字之。”二十岁了,参加社交活动了,“以字行”,就够资格了。

记得英人弗雷泽写过一部人类学巨著《金枝》,专讲“个人名字的禁忌”,内容丰富,值得一看。引一小段,请同仁共享:“原始人把自己的名字看作是自身极重要的部分,因而非常注意保护它。比如,北美印第安人,相信对自己名字的恶意对待就会像损害自己机体一样造成同样的损害……托兰波人相信只要你写下一个人的名字,你就可以连他的灵魂和名字一起带走。有许多未开化的民族,把名字看作自身生命的重要部分,从而隐讳自己的真名,恐怕给不怀好意的人知道后用来伤害自己。”

中西“名”俗,相似如此,真是惊人。

“以字行”的中国上流社会,用名用字的习惯,我也稍稍翻了点资料,似乎并不十分讲究。孔子名丘,字仲尼;老子名耳,字聃,都很随意。丘嘛,指孔子头上那个凹处。仲尼呢?就是尼山,孔子父母在那里野合生了他,聊作纪念吧。老子取的不过是自己脑袋两边摸不出皱折来的大耳朵而已,别的深意也难说。孟轲,无字;庄周,也无字。后人以“子”誉之,那是后人对他俩的尊重。先秦如此,秦后就更随意了。

新中国成立后,名的神秘性从淡化而至于消失,一般都只称“名”了。称“字”的礼俗,似乎已成“历史”,被送到档案馆去收藏了。

屈原的名字,应该出自屈原的父亲“伯庸”。屈原回忆父亲给自己命名命字时的情景说:“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肇”是“勉励”的意思,“揆”是思考的意思。儿子的“初度”不凡,父亲心下高兴,故着意勉励儿子,思来想去,便赐给儿子一个“嘉名”了。屈原的“字”叫“原”,“名”叫“平”。其意,是祝福儿子立志往人生的又平又宽的大道上奔。

(易重廉,中国屈原学会会员)

--> 2023-07-11 易重廉 煮酒论史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47884.html 1 屈原的名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