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光温暖的春天,走在这城市的人群中……在川流不息的时光中,神采飞扬。”当耳畔传来这首歌时,我唏嘘不已。对于出生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我来说,有些关于邵阳这座小城的故事想说与你听。
还是五六岁时,父母第一次带我们进城,资江一桥是唯一进城的要道。进城前,父亲笑着说,乡里娃子要进城了。城里的事物总让我们好奇:为什么公园需要高墙阻拦,为什么三月能够吃到六七月才有的西瓜,为什么城里说的话和我们说的话不一样……明明想买一瓶“东宝”,阿姨递过来的却是灯泡。那时候的我们,穿着新买的漂亮衣服,躲在父母的身后舔着雪糕。回到家中,我们还会跟未去过城里的小伙伴炫耀一把在城里的所见所闻。
再次回到这座城,已是十余年后。当年的乡里小娃大学毕业了,拖着行囊与无限憧憬回到了这座城。热情的摩的师傅,从车水马龙的汽车站带着我们一路飞奔。我在既熟悉又不熟悉的乡音里,抵达我即将生活工作的单位。彼时,城里的天很蓝,城里的楼房低矮、道路很窄,公园已不再有门。
现在,我参加工作已近二十年,日子趋于平淡,这座城已经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当年党校门口的小桥流水只能在回忆中重寻,篮球场从水泥地变成了塑胶地,栀子花、杜鹃花、樱花开了一茬又一茬。有一天,我站在曾经住过的房屋的露台上,眼前是一栋又一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已经看不到远方的风景。当年跟着父母逛城市的小娃,已经在这小城成家立业,为人妻为人母。时光易变,不变的是单位图书馆那一堵绿色的爬山虎墙,不变的是初心,不变的是吃得了苦、霸得了蛮的宝古佬精神。
如今,宝庆古城正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而对于我,年少时的懵懂、青年时的一往无前,幻化成了记忆里一首动人的歌。
(范茜,任职于中共邵阳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