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04日

煮酒论史

屈原的时代

易重廉

屈原生活的时代是战国晚期,那时候,天下虽然还是周王朝的天子在主政,但实际上周天子已经只是一个傀儡,所有大权,都掌握在“战国七雄”手里。

战国晚期,是一个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急剧转化的时代,是一个大动乱、大分裂的时代。为了消除动乱的因素,结束分裂的局面,有点远见的政治家、思想家几乎都在那里十分积极地寻求他们自己认为最正确、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在那五光十色的办法里,有一种又几乎是当时不少政治家、思想家注意力比较集中的观点,这就是“重农重战”。

“重农”,就是发展社会生产。“重战”,就是加强国防建设。在这方面,抓得最紧,做得也最有成效的当首推秦国。秦国据觳函之固,易守难攻。而且,在山东六国都还在懵里懵懂的时候,秦孝公便已经启用卫鞅在秦国大力推行变法图强的各种“重农重战”的措施了。卫鞅功大,“秦封之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此后,卫鞅易名商鞅,气盖一世矣!

公元前390年前后,楚国的明智之君楚悼王也启用吴起奋力变法、重农重战了,成效也不比商鞅逊色。“南收扬越,北收陈蔡”“南并蛮夷,遂有洞庭苍梧”,后来,还“饮马于大河”了呢!

楚怀王时,屈原正式入朝。先任三闾大夫,主管贵族子弟教育。但也因为自己博闻强识,“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王甚任之”。不久,屈原荣获了“左徒”的称号。

何谓“左徒”?至今未能有统一的认识。

《史记正义》曰:“左徒,盖今左右拾遗之类。”林庚说:“即亲信。”游国恩说:“比楚国宰相稍次的官职。”杨义说:“左徒是一个特别的要职。”郑在瀛说:“左,佐也,助也,打帮手。”窃以为左徒非官名,而是一个“荣誉称号”。我有专文收入《屈原综论》。据屈复《楚辞新注》考证,屈原为“左徒”时年25岁,在怀王十一年。

屈原在怀王朝的政绩,主要是两点:

一、“造为宪令”。立法图强,先有商鞅,但“孝公卒,宗室多怨鞅,卒车裂”。吴起变法,“楚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因射刺吴起”。变法志士多不容于贵族,因变法会伤害贵族的既得利益。故非舍生取义者,不敢为此也。屈原知难犯难,视死如归,这种精神,非常令人敬佩!屈原草拟宪令,上官大夫怀恨至深,造谣中伤;怀王用人不专,竟然把屈原的“左徒”称号给“疏”掉了。变法之事,从此停止。

二、联合齐国。战国时期的外交有两条路线:一条以苏秦为代表,叫“合纵”,即联合山东六国共同抗秦。一条以张仪为代表,叫“连横”,推行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两条路线,本来利害鲜明。但不少国家,害怕秦国,老是落入秦国给他们设下的陷阱。故宋人苏询在《六国论》中感慨系之地说:“灭六国者,非秦也,六国也。族秦者,非六国也,秦也。”一针见血地说出了真理。

《史记·楚世家》上有一段话值得注意:“苏秦约纵山东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纵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齐独后。”苏秦联合六国合兵攻秦,以楚为纵长,也可谓气势汹汹、不可一世。谁知秦兵反击,几个回合,六国兵即一败如水,千里溃退,有点勇气的只有齐国。何以见得?因为“齐独后”呀!这一次可耻的失败,在屈原心里可能也看到了一丝微弱的亮光,那就是齐国的坚强与刚毅。楚齐联盟,秦国就困难大了!

汉人刘向在《新序·节士》上写到,屈原在未被“疏”之前,就已经有过一次“为楚东使于齐”的外交活动了。赵逵夫先生在《屈原与他的时代》中分析:“可以说齐楚联盟就是屈原缔结的。”屈原心中,外交上的联齐抗秦政策,那时候,似乎就已经确定好了。查《史记·屈原列传》,怀王在位三十年中,关于秦楚、楚齐之间的重要谈话,至少三次都有屈原。最后,怀王不听屈原,身死秦国,死不足惜。但是,屈原不同,“一人云亡,邦国殄瘁”,这才是令人最为痛心的大事呢!

时人分析当时形势曰:“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秦楚二国,都有统一天下的可能。是怀王不听屈原,坐失机宜,一失足成千古恨呀!

(易重廉,曾任邵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 2023-07-04 易重廉 煮酒论史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47949.html 1 屈原的时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