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02日

“四周”进士

陈湘林

北宋时期,邵州紫阳山一带(今邵阳县塘田市一带),传奇般出了周氏一门三代四进士,名扬天下。他们是父亲周仪、儿子周湛、孙子周钦和周朝,祖孙四人先后考中进士,为官清廉,为臣忠勇,被世人传为美谈。

周仪在宋太宗雍熙二年(985)中乙酉梁灏榜进士。同治《武冈州志》云:“邵州进士自仪始也。”

周仪官谏议大夫,拜参知政事,“风骨峭厉,遇事敢言”,史称“嘉佑直臣”。晚年辞官后,他不在京城享清福,回到故乡建立石室书院,每日讲学其中,门徒数百,湖南名士多受其学。周仪生活清廉,又好施舍,言行必依礼法,乡人都喜欢和他交游。特别是他将祖遗田产,悉数分赡族人,深得人心。他还在其宅下叠修山心、石洞、马头三座石桥,今马头桥即以其所修之一桥命名。

周仪之子周湛,周湛的儿子周钦、周朝皆为进士,时称“宋三周”,但影响最大的要数周湛。周湛年幼时非常聪明,读书亦很上进,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中甲科进士。周湛从小跟随父亲南北闯荡,见过很多世面,了解到许多地方的民俗风情,增长了不少见识,为从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在中央和地方为官,性格洒脱,平易近人,没有半点官员的架子和威风;并且勤勉清廉,工作扎实,政绩显著,颇得皇帝器重和百姓拥戴。担任京西路盐铁判官期间,周湛察觉到三司衙门内账目不清,典籍散乱,办事手续繁琐,官吏差役相互猜疑作弊。针对以上弊病,周湛设立了“勘同法”,凡钱物出纳及人员差遣,均用符契,每年可减少民间计账费用七千。

调任江南西路转运使后,周湛发现所属州县的簿领案牍,十分混乱,记载保存无先后次序,很多重要档案丢失;胥吏办事拖沓,互相推诿塞责。周湛到任后,严厉整顿了衙门的风气,创立了“千文架阁法”管理文书档案,严格督促胥吏将档案文件重新进行清理,逐年逐月依次编号。整理后的案牍文件条目清楚,查考起来十分方便,极大地提高了胥吏们的办事效率。周湛的这一做法被朝廷知道后,宋仁宗便下诏敕令全国各地仿照实行。“千文架阁法”的发明,使周湛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后,周湛又被调任江淮制置使。宋代时,江淮是富庶之区,京城权贵喜欢向江淮地方官索贿,江淮地方官也喜欢向朝廷政要行贿,以谋进身之道。周湛向宋仁宗辞行时,皇帝告诫他到江淮任上后,千万不要像以往的江淮地方官们一样去向朝廷的显贵们输金送银,赠钱纳物。周湛非常激动地回答皇帝说:“我蒙圣上的教诲,决不敢以私忘公,去攀附巴结朝廷显要,来为自己谋取进身之路。”上任后,周湛不负皇恩,廉洁正派,一心为民。当时,长江流经舒州长风沙地段时,水势凶险,船毁人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周湛组织动员民工三十万人,凿河十里,以避其害,使沿河百姓和过往船只皆受其利。

周氏家风绵延流长,周湛长子周钦,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登进士,亦文亦武,终武功大夫、德州刺史。任德州刺史未几,金人南犯,周钦率师勤王,血染河山,为国捐躯。周湛次子周朝,苦攻经史,博学多才,宋徽宗崇宁二年(1104)登进士。官至户部尚书,人称尚书公。当时皇上懦弱,时政混浊,奸臣当道,志士仁人不顺。周朝性情耿直,不乐仕进,宣和年间解甲归田,偕同宗兄弟五人,卜居隆回高坪石脚,乐游山水,讲学于里,并遗训后裔:“书可读,官不可作。”

(陈湘林,任职于邵阳市纪委监委宣传部)

--> 2023-07-02 陈湘林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47275.html 1 “四周”进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