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仓镇位于邵阳县东南部,东邻五峰铺镇,北依塘渡口镇,西接塘田市镇,南交东安县大盛镇,为邵阳县重镇。此镇原隶武冈,清时分属武冈州紫阳乡的白仓团、董木团、谭俊团及水津团,1949年属四望乡,1950年划属邵阳县。
白仓镇在古时属武冈、邵阳、永州三地交界地带,位置极重要,明代置有白仓堡,有官军戍守。清乾隆年间新宁石门巡检司移驻白仓,分辖沿滩、白仓、水津、杨清、黄塘、董木、谭俊、大陂、屯田、蔡桥、王亭、金称等十二团(今俱属邵阳县),为武冈东部要津。
境内有四尖峰,又名四峰山,居邵阳、武冈、祁阳、东安之间,西起于河伯岭,南及东安,磅礴突兀数十里。唐述暄记云,此山从紫云山越郭家岭向左,有一支奇峰突起,到山巅又歧分为四,故名四峰山。明万历间有蒋姓人对应四峰,雕了四个石像,“立庙以安之”。山高九里,绵延四十余里,“为白仓诸山之尊”。光绪《邵阳县志》亦称,这一带的山峰“杰出以百数,惟此山最高,登之可望四州县”,故又名四望山。四望山“地深险最,易藏奸”,道光《宝庆府志》以为,宋时武冈军所立的塘儿寨在“塘田寺(今塘田市镇)”,即以抵御“河北四望山盗贼”。光绪《邵阳县志》载“尚贤都(今邵阳县五峰铺镇、罗城乡一带)”有“花街堡”,修筑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也是为了防御“四望山贼”。
《元史》载,至元二十五年(1288),湖南人詹一仔,诱使衡阳、永州、宝庆、武冈等四地民众,啸聚于四望山反元,官军久不能平。后刘国杰破之,斩杀首盗,余众皆降。刘国杰采取宽怀政策,依其所籍之地分置为三屯,即“衡州之清化、永州之乌符、武冈之白仓”,把这些投降的人安置在这三屯,每屯五百人,白仓屯有田“八十六顷九十二亩”。这样,既可以让他们安定垦田,又可以防止他们造反。元代陈旅《题蒙泉吏隐图》诗云,“豪蛮尽戢戎垒立,窜卒复还农亩开”,所言正是此事。清武冈州屯田村有“故元屯田”,为今塘渡口镇的石桥、桂花、五星一带。
河南濮阳胡村乡亦有地名白仓,传因春秋时卫灵公太子蒯聩在此建粮仓,由白姓人掌管,后成村落,故而得名。而邵阳县地名白仓的仓,也因此地曾建有粮仓而来;而白字,则指粮仓的颜色——这个粮仓四面内外都用石灰粉刷成白色。《湖南省行政区划大典》称这个“白仓”的建造时间在明末,但据以上《元史》所载元代已有白仓之名,可见这个说法并不对。
尹敬中在《邵阳地名源流》中把这个时间提前到宋代,这个说法是有依据的。白仓镇有奣岩,内有诗刻。据清郭嵩焘《湖南金石志》及同治《武冈州志》等载,奣岩诗刻有两处。一处为权提点荆湖南路公事张绶“被旨招捕邵永蛮寇”后,游览于奣岩所题,时间为元祐四年(1089)三月十二日。一处为何扬祖在招捕邵阳、永州、武冈三境之“妖寇”后,游于奣岩次何扬祖前韵作诗,时间为南宋“咸淳戊辰(1268)”年的九月,末题:“提师招捕,歼厥渠魁……九月,师次白仓,游奣岩。”可见此时已有白仓之名。
据道光《宝庆府志》等记载,四望山外,白仓团还有莲花山与金华山,金华山上有昆庐寺。南宋末学士罗宗之曾徙居于此山下,建“永慕堂”。又有金华山仓,可贮谷1212石多,在武冈州算是大仓。有白仓市,分三条街,为正街、横街与转龙街,是武冈州东乡较为繁荣的大集市。
(阿旧,新宁人,学者)